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潮峰投研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科大讯飞近期的业绩表现却充斥着“虚火”。近日,科大讯飞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202%的光鲜数据背后,是政府补助的强力支撑;
而科大讯飞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超3亿元的现实,又暴露其核心业务的盈利困境。
与此同时,旗下学习机产品频遭质量与服务投诉,公司高管巨额高薪如董事长刘庆峰年薪390万,董秘江涛年薪200万。
此外,公司在经营承压之际启动40亿元定增,一系列操作引发市场对其盈利质量、产品竞争力及治理合理性的多重质疑。
三季度净利大增主要靠政府补助,前三季度扣非亏超3亿暴露盈利黑洞
根据近日,科大讯飞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2.40%。
但细究盈利结构,不难发现其增长的“含金量”严重不足——第三季度1.81亿元的政府补助,直接贡献了超105%的归母净利润。
从营收端看,第三季度60.78亿元的营业收入仅实现10.02%的同比增长,毛利润24.5亿元的增速(8.6%)也低于营收增速,显示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并未随规模扩张同步提升。
这种对政府补助的深度依赖,已成为科大讯飞盈利结构的“阿喀琉斯之踵”。前三季度累计2.68亿元的政府补助,如同给其业绩装上了“救生筏”,但一旦补助政策出现调整或退坡,其净利润恐将迅速由“虚增”转为实质性亏损。
在人工智能行业商业化周期漫长、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靠外部输血维持的“增长”,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若剥离政府补助的“滤镜”,科大讯飞的经营真相更为严峻。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89亿元,同比增长14.41%,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却亏损3.38亿元。这意味着,其主营业务在前三季度不仅未创造利润,反而形成了超3亿元的亏损窟窿。
这种“增收不增利”甚至“增收反增亏”的局面,暴露出科大讯飞在业务结构、成本管控、产品竞争力上的多重短板。
在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度加剧的行业背景下,科大讯飞的核心业务迟迟无法实现盈利闭环,已引发市场对其战略有效性的深度质疑。当营收增长无法转化为真实利润,所谓的“规模优势”不过是掩盖盈利黑洞的遮羞布,长期来看,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学习机信任危机,质量投诉频发、功能误判,“教育神器”成维权重灾区
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科大讯飞学习机已成为投诉热点。
从硬件质量到软件功能,从售后维权到虚假宣传,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暴露出其产品力与品控体系的严重漏洞。
在硬件质量方面,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反映,科大讯飞T110学习机无故无法连网,维修需支付799-1899元费用;T30Pro学习机正常使用半年后花屏,售后拒绝提供产品检测报告;
更有学习机购买5个月后充电就没用,厂家拒绝换机,让消费者承担质量损失。这些案例显示,其产品在耐用性、品控流程上存在明显缺陷。
此外,有家长投诉,孩子使用学习机作业批改功能时,正确的题目被判定错误,后续讲解也出现误导,“严重影响孩子学习,造成心理创伤”。作为主打教育功能的产品,核心的作业批改功能出现如此低级的误判,反映出其AI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落地并不扎实,甚至可能对用户造成实质性伤害。
而从要求消费者为质量问题支付维修费,到拒绝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再到承诺的“临期产品退换”无法兑现,科大讯飞在售后环节的敷衍态度,进一步消耗着品牌信任。
有专家表示,在教育硬件赛道,家长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敏感度极高,此类投诉的持续发酵,或将严重影响其学习机产品的市场份额与溢价能力。
高管高薪与股东利益失衡:董事长刘庆峰年薪390万,董秘江涛200万,扣非却亏3亿
一边是核心业务扣非亏损超3亿元,一边是高管团队领取巨额薪酬。
据2024年年报,董事长刘庆峰年薪390万元,董秘江涛年薪200万元,多位副总裁年薪超200万元。
在公司扣非净利润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高管薪酬的“刚性”与股东回报的“弹性”形成刺眼对比。
更引发争议的是,科大讯飞正推进40亿元定增计划,其中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自身盈利能力不足、依赖外部补助的情况下,通过定增向市场“伸手”,却同时维持高管高薪,这种资源分配逻辑难以令中小股东信服。
投资者不禁要问:公司在核心业务尚未实现可持续盈利时,为何不优先压降管理成本,反而通过定增稀释股东权益?
这种治理层面的失衡,暴露出科大讯飞在股东回报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当高管团队的薪酬增长与公司真实业绩脱钩,其战略决策的合理性与经营效率的提升动力都将受到质疑。
在人工智能行业投入高、周期长的背景下,若不能将资源向研发、品控等核心环节倾斜,而是持续“重薪酬、轻回报”,恐将进一步挫伤市场信心。
科大讯飞的当前困局,是技术型企业商业化进程中多重矛盾的集中体现。政府补助的“拐杖”不能长期依赖,学习机的信任危机亟需系统性解决,高管薪酬与股东利益的失衡更需制度性纠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