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胡群
2025年10月23日,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600064.SH)发布公告,宣布完成对南京银行(601009.SH)的股份增持,以自有资金约16.84亿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9.99%。这已是南京银行今年获得的第二轮大额增持,早在9月,其外资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就通过QFII渠道增持了1.08亿股。10月24日,截至发稿前,南京银行股票上涨0.17%。
除南京银行外,今年已有多家上市银行获得股东增持。从青岛银行、苏州银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等城商行,到邮储银行、光大银行等全国性银行,重要股东的增持动作频现,形成一股显著的资本流入浪潮。
多路资本为何齐聚南京银行?
南京银行在2025年成为了观察银行股资本动向的焦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其前三大股东阵营中的外资、本土上市公司和地方国资,相继做出了增持决策,形成了罕见的资本合力。
9月22日至26日,法国巴黎银行通过QFII账户,增持南京银行1.08亿股,将合计持股比例提升至17.02%。该行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增持是基于对南京银行长期价值的认可。作为深耕多年的外资股东,此举被视为国际资本对中国优质区域性银行基本面与长三角经济韧性的持续性投票。
本土产业资本代表南京高科业已完成大手笔布局。根据10月23日的公告,南京高科自3月31日起累计投入16.84亿元,增持1.48亿股,持股比例达9.99%,逼近举牌线。南京高科在公告中直言,南京银行是其重要的战略投资,常年贡献稳定回报。值得注意的是,该增持行为产生了直接的财务收益:因购买成本低于应享有的净资产公允价值,南京高科第三季度确认了约4.1亿元的营业外收入。这直观揭示了增持行为背后的财务逻辑——极高的安全边际。
地方国有资本也在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整合。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于9月将其子公司持有的南京银行4.02%股份无偿划转至母公司名下,以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协同。紫金投资集团及其关联方的合计持股比例也在此期间增至13.02%。
在南京银行这个样本中,不同属性的资本,追求长期回报的外资、寻求稳定收益的产业资本、肩负稳定职责的地方国资用“自有资金”做出了方向一致的选择。这强烈暗示,当前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可能已触及了这些“聪明钱”公认的价值底线。
银行股增持潮持续扩大
银行股增持现象在2025年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多家上市银行先后获得重要股东增持,显示出资本对银行板块的配置意愿正在增强。
邮储银行(601658.SH)控股股东邮政集团于4月8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1991.02万股,并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实施增持。光大银行(601818.SH)4月8日发布公告称,为传递对光大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对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支持光大银行高质量发展,光大集团拟于12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以集中竞价等合法合规方式增持光大银行A股股份,增持比例合计不超过2%。这些全国性银行的增持动作,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风向标。
城商行方面,青岛银行(002948.SZ)于6月11日发布公告称,青岛国信集团计划通过子公司增持该行股份至不超过19.99%。9月15日,青岛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青岛国信产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信产融控股”)出具的《关于增持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告知函》和《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国信产融控股于当日通过港股通渠道增持青岛银行H股股份582,500股,占青岛银行股份总数的0.01%。此次增持后,国信产融控股持有青岛银行股份655,205,743股,占股份总数的11.26%。国信产融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青岛银行股份873,053,673股,占股份总数的15.00%。
6月26日,苏州银行(002966.SZ)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累计增持金额达8.56亿元,远超原定计划,显示出地方国资对本地金融机构的强力支持。
9月5日,成都银行(601838.SH)公告称,两家市国资委控制企业在短期内合计增持金额超过1.6亿元。同日,重庆银行(601963.SH)公告显示,重庆地产集团通过大宗交易一次性增持5200万股,持股比例提升1.5个百分点。这些增持行为反映出地方资本对区域性银行发展前景的信心。
价值重估与长期信心
本轮银行股增持潮呈现出几个鲜明特征。增持主体多元,涵盖地方国资平台、中央国企、外资QFII及产业资本;增持行为在2025年不同时间段持续出现,显示资本对银行板块的关注具有延续性;增持资金来源清晰,多为自有资金,且普遍附带长期持有承诺;增持对象以区域性银行为主,尤以长三角、成渝等经济活跃区域的城商行为代表。
从监管角度看,上述增持均符合《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未触发强制要约收购条件,亦未涉及表决权委托或受限安排,属于市场化、合规化的资本运作。这反映出当前银行股权变动正趋于规范、透明,股东行为更加注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博弈。
太平洋证券10月19日研报指出,当前A股市场处于风格切换阶段,从高估值成长向低估值高分红板块轮动。过去两年表现分化的TMT、医药板块估值中枢回落,机构资金逐步转向稳定分红、稳健盈利的价值板块。银行股作为“低估值+高股息”代表,在2025年内实现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反映出外资与机构共同的再配置逻辑。随着市场风格由“博弈交易型”向“配置收益型”演变,银行板块在险资、养老金等长线资金中的战略地位有望持续提升。
2025年的银行股东增持浪潮,表面上是资本运作,实则反映了金融体系的重构逻辑。当外资、国资和地方资本集体选择以自有资金增持银行股时,这一行为超越了单纯的财务投资,成为对银行长期价值的公开背书。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银行股此轮增持潮,折射出资本市场对银行估值逻辑的悄然转变。过去,市场对银行股的评估多聚焦于短期盈利波动与净息差变化;如今,投资者愈发关注客户基础、区域经济韧性、资产质量稳定性及公司治理有效性等结构性优势。在宏观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深化、金融风险化解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具备上述特质的银行正成为长期资金的“压舱石”。
价值拐点的确认仍需时间,需要宏观经济回暖与行业基本面数据的进一步验证。但当下资本市场的信号已经清晰:当不同属性的资本在估值低位达成共识,用真金白银进行投票时,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市场语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