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出海”再提速 多项交易密集落地

国产创新药“出海”再提速 多项交易密集落地

  10月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进程再提速,多项重量级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合作拓展)交易密集落地。其中,信达生物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生物”)凭借与武田制药达成的全球战略合作,总交易额高达114亿美元,创下国产创新药BD交易的新纪录。

  10月22日,信达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达成重磅全球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各自在肿瘤免疫(IO)与抗体偶联药物(ADC)等领域的创新研发优势,共同加速信达生物两款后期在研药物的全球开发进程。同时,武田制药还将获得信达生物一款早期研发项目的选择权。

  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其中包括1亿美元溢价战略股权投资)及潜在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并将分享未来销售分成。

  除信达生物外,10月以来,多家A股及港股上市药企亦密集公布了最新的BD进展。

  10月17日,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翰森制药”)公告称,已与罗氏(Roche)就HS-20110签署许可协议,根据协议,翰森制药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该产品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收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同日,北京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AskGenePharma与Visara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ASKG712项目在许可区域内的权益有偿许可给Visara。首付款700万美元,交易包括700万美元首付款及研发、注册、商业化相关里程碑付款,总金额约9600万美元。

  此外,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相继披露最新的BD交易,显示出市场对国产创新药的持续关注与高溢价认可。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全球医药BD最活跃的力量之一。中证鹏元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数量及金额呈爆发式增长趋势,2025年仅上半年,交易总额就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进入商业化放量期,并逐步从本土市场迈向全球市场。目前,创新药‘出海’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自主‘出海’,即药企依靠自身团队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和销售;二是BD‘出海’,即通过授权合作、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国际化。由于自主‘出海’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当前国产创新药出海仍以BD授权模式(License-out)为主。”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深圳市融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兼高级研究员包金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份国产创新药BD的‘井喷’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创新药产业进入‘全球主流梯队’的集中兑现。中国企业在新兴赛道(如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细胞治疗等)上布局早、进展快,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平台;同时,许多跨国药企正面临重磅药物的专利到期问题,急需引入有潜力的新产品来填补收入缺口,而他们自身的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失败风险大,与中国创新药企合作,以首付款+里程碑款的形式获得产品的全球权益,对跨国药企而言是成本可控、效率更高的补管线策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