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挖掘机007
2025年,秋天的上海,风不大,但资本市场有点“窜稀”。
10月25日,上海证监局一纸罚单,把已经快被基金圈“自然淘汰”的海富通基金又拉回了热搜榜——不是因为业绩逆袭,也不是因为清盘创纪录,而是因为:“老鼠仓”又来了!
主角是前基金经理杨宁嘉,罪名是“利用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人炒股”。处罚结果:罚款50万,责令改正。
50万?这年头在上海买个厕所都费劲,罚个“老鼠仓”倒像发了个年终奖安慰包。
但别急着笑,重点不是罚多少,而是——这已经是海富通七年内的第二场“鼠患”了。
七年前,谢志刚靠“老鼠仓”赚了270万,被判三年缓刑,罚了300万,场面一度非常刑;七年后的今天,杨宁嘉登场,手法一模一样,只是结局从“进去喝茶”变成了“罚酒三杯”。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是咱们的“老鼠”进化出了抗药性?
据监管通报,杨宁嘉在管基金期间,一边自己买,一边“暗示”朋友陈某东跟着买,买卖方向、时间、股票,几乎同步,堪称“基金圈双人舞”冠军。
这操作,熟不熟悉?香不香?像不像你每次跟朋友说“我最近看中一只股,但我不方便买,你自己看着办”?
但问题是,你只是散户,说了也没人管。可杨宁嘉是基金经理,掌管着成千上万基民的血汗钱。他一个眼神,市场抖三抖;他一句“你看着办”,别人就得梭哈。
更离谱的是,这事发生在2024年——一个AI都能写诗、机器人能炒菜的年代。基金公司早该有“交易监控雷达+行为分析AI+通讯记录扫描”三件套,但杨宁嘉的操作愣是没被系统“叮”一下。
难不成海富通的风控系统,还在用XP系统跑着Excel宏?还是说,风控部门那天集体去参加“如何优雅地假装在工作”培训了?
2024年10月,海富通公告:杨宁嘉因“个人原因”卸任三只基金。
“个人原因”——基金圈最万能的黑话,翻译过来大概是:
- 要被查了
- 跑路了
- 公司不想背锅了
- 或者,以上全选
而他管理的三只基金,业绩也堪称“反向指标”:
- 传媒产业股:-39.52%
- 新内需混合:-16.69%
- 数字经济混合:接手100天,基金清盘,规模从几亿干到36万,比你家小区物业费还少。
这哪是基金经理?这是基金“清道夫”啊。
而最讽刺的是,2025年5月,这只“被清盘”的基金还上了新闻——不是因为复活,而是因为:它成了年内又一只“被老鼠啃完”的产品。
海富通上一位“老鼠仓”选手谢志刚,操作更猛:四年交易52只股,赚270万,结果法院直接送他“三年免费旅游(缓刑)”,罚款300万。
那时候,监管说:“杀鸡儆猴。”
现在,2025年,杨宁嘉来了,操作一样,但结局是:“来,交50万,写个检讨,下不为例。”
鸡还是那只鸡,猴也还在树上,但刀呢?钝了?
有人解释:这次没查到非法所得,所以没法按“获利倍数”罚。可问题是——没抓到尾巴,不代表老鼠没偷油。
更魔幻的是,2025年4月,海富通刚请来“风控大神”谢乐斌当董事长,号称“合规铁腕”。结果上任半年,前脚刚喊完“全面加强内控”,后脚就爆出“老鼠仓”旧案。
投资者买基金,图的是专业,信的是“你不会坑我”。可“老鼠仓”是什么?是你一边用我的钱买股票,一边悄悄告诉亲戚:“别买,等我买完你再跟,赚了分我点。”
这不叫投资,这叫“合法化的内线分赃”。
一位基民调侃:“我买基金三年亏了40%,结果发现基金经理靠我亏的钱,给他小舅子赚了钱——这谁顶得住?”
杨宁嘉事发后,海富通沉默如谜。公司官网风平浪静,仿佛啥也没发生。
但资本市场很诚实:2025年三季度,海富通非货币基金规模继续下滑,多只产品遭净赎回。
说到底,问题不在技术,而在心术。
你买得起最先进的监控系统,但如果你的文化是“业绩至上,合规靠边”,那再好的系统也只是个摆设。
就像你家装了10个摄像头,但保安天天在打王者荣耀,贼来了还能给你比心。
更讽刺的是,很多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是:你赚得多,奖金多;你亏得少,奖金少;但你搞“老鼠仓”?只要不被抓,奖金翻倍。
这哪是考核?这是“犯罪鼓励计划”。
50万的罚单,对杨宁嘉来说,可能就是少买一辆Model Y;对海富通来说,连个季度的广告费都不够。
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每一次“老鼠仓”的曝光,都是在给“公募基金”这块招牌上凿一锤。
投资者可以接受你亏钱——毕竟市场有风险。
但他们无法接受:你一边亏着我的钱,一边还偷偷拿我的交易记录去喂亲戚的账户。
海富通需要的,不是一份新的合规手册,而是一次灵魂拷问:
你到底是一家受人托付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是一家披着基金外衣的“老鼠养殖场”?
难怪有网友建议:海富通可以改名“海鼠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