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系统阐述四大关键举措 资本市场下一步改革路线图明晰

吴清系统阐述四大关键举措 资本市场下一步改革路线图明晰

专题: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

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号角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再次吹响。

10月2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以投融资综合改革牵引“十五五”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关键举措,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和强化投资者保护的强烈信号。

同日,资本市场期待已久的两份重磅文件——《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与《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正式落地。从吸引全球长期资本到织密本土投资者“安全网”,这一套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改革组合拳,展现了监管层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谋划。

吴清介绍,深化创业板改革即将启动,北交所也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科创成长层即将于10月28日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

吴清强调,在全球格局与科技创新深刻变化的今天,唯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与未来。这一系列动作被市场视为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对新“国九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深入践行,为资本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多层次市场改革攻坚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其多层次市场体系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包容性与适配性上。吴清明确指出,将“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并宣布了令人振奋的实质性进展。

科创板作为“试验田”再结硕果。吴清宣布,科创板“1+6”政策成效显著,并于10月28日迎来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这标志着科创板在支持更早、更小、更新的硬科技企业方面实现了关键突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机制已开始运转,改革红利正加速释放。

与此同时,深化创业板改革的发令枪即将扣响。吴清透露,将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旨在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这一举措预示着创业板将更好地与科创板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格局,共同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同样被赋予重任。吴清强调,将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以此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坚实塔基。

这一系列板块改革的协同推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一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现代化资本市场体系。

在夯实市场基础方面,吴清还提到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

这一起源于美国的制度,允许发行人一次注册后分期募集资金,特别适合需要持续性、多阶段融资的科技型企业。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分析指出,这不仅可以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避免资金闲置,还能降低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对科技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合格境外投资者迎“透明、便利、高效”新环境

在“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纲领下,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出标志性一步。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10月27日正式推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效率与诚意。

此次开放政策“大礼包”直击外资机构长期以来的关切,其中两项准入管理重要举措即日生效。一是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一件事”,二是配置型外资“绿色通道”。这两项措施旨在优化、简化、整合审批与开户流程,有效缩短外资入市周期,降低其运营成本,从而鼓励境外中长期专业机构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

《方案》的亮点远不止于准入便利。其一,是通过完善短线交易规则,实现相关交易监管的国民待遇。这一关键调整将有助于打消大型全球资产管理机构投资A股的后顾之忧,预计将显著提升其增配中国股票的比例,为市场引入更多源头活水。其二,是进一步放开境内机构向外资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这不仅将提升外资投资的本地化水平,助力国际资管巨头加强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同时也将倒逼境内专业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境内外机构良性互动、竞争共赢的新格局。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自2002年实施以来,已吸引913家各类境外机构入驻,境内资产规模超1万亿元,覆盖了从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到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多元主体。证监会表示,后续将加快推动《方案》中其他举措落地,目标是形成在岸与离岸渠道协调互补、配置型与交易型资金平衡发展、境内外机构良性互动的开放新格局。

吴清还透露,中国投资境外市场的两只ETF互挂产品也将于近日公告募集,进一步拓宽双向开放渠道。

23项硬招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

“筑牢防风险、强监管的坚固防线,大力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是吴清演讲的又一核心。他表示,于10月27日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围绕中小投资者重点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旨在不断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他特别强调,要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行为“依法严打、打准打疼”,持续增强投资者信任和信心。

在资本市场入口关,改革直指定价机制痛点,提出研究提高锁定期更长、锁定比例更高的网下投资者的配售比例,并从严限制故意抬高或压低报价的询价机构参与配售,从源头上挤压定价泡沫。在事中交易环节,着重强化程序化交易监管,严禁为个别投资者提供交易单元等特殊便利,维护所有市场参与者公平竞争的环境。

更具突破性的是对经营机构责任的持续压实和退市过程中投资者保护的强化。《若干意见》创新性地将抽象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转化为具体动作,要求机构在销售前“深入讲解业务规则,阐明重要合同条款”,推动从“形式合规”向“实质合规”转变。

对于退市这一市场痛点,《若干意见》清晰界定了退市与赔偿的关系,并进行了精准的制度设计:对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引导控股股东等主动先行赔付;对主动退市,要求提供现金选择权等“保护垫”;甚至为B股(境内上市外资股)退市提供了开立临时账户等具体支持。

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深化则展现了“中国式投资者保护”的智慧。《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正在推进的金通灵案(涉及约5万名投资者)和美尚生态案(适格原告超3.3万名)已展现出集约化维权的强大威力。同时,“示范调解+仲裁确认”等创新模式也为群体性纠纷提供了新路径,2024年成功化解的某私募基金纠纷案,使97名投资者获赔近3亿元,便是明证。

数据显示,投资者保护制度已显现实效。截至2025年9月,证监会12386服务平台累计挽回投资者损失超7.3亿元;全市场调解组织为投资者挽回损失超102亿元;投服中心通过各类诉讼为超6万名投资者获赔约28.95亿元。这些不断跳动的数字,是保护工作最直观的成果,也为《若干意见》的全面落地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建设”深刻转型,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信心与活力。

(作者:崔文静 编辑:包芳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