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025金融教育宣传周: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 基金行业在行动
ChatGPT、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不断涌现后,AI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AI在提升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为金融领域带来革新。智能投顾、AI选股、量化交易等新工具的兴起,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然而,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编织着更为隐蔽的骗局。
作为投资者,我们既要张开双臂拥抱创新,更要擦亮双眼,认清风险,牢牢守住我们的“钱袋子”。
今天,我们便通过几个例子,带大家认识一下常见的一些“AI投资骗局“。
一、“AI量化”骗局
科技金融的发展,让投资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此机会,披上“科技”的外衣,行非法业务之实。
1、案例简述:
网红张某常晒奢华生活,以“投资教学”吸引关注,并声称借助独特“AI量化交易模型”可大幅提高胜率。随后他诱导粉丝付费加入VIP群,承诺提供专属指导及AI策略使用机会,并保证可观收益。但付费会员发现其建议屡致亏损,所谓AI策略从未兑现,退款无门并被拉黑。
2、案例剖析:
这个案例的本质,是无牌照的“黑嘴”利用“AI”等科技噱头进行非法证券投资咨询,当我们在生活中“偶遇”这样的现象,三招为大家“排雷”:
一查资质:从事证券投资咨询必须持有证监会牌照。付费前,请务必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核实对方资质;
二破“人设”:切勿轻信“金融网红”的奢华生活与承诺收益。合规机构受严格监管,禁止以此招揽客户;
三辨“智能”:AI策略、智能投顾再强大,也只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工具,无法预测所有市场风险,切勿神化。
二、辨识科技与数字金融
人工智能是近两年讨论度偏高的行业之一,相关资产倍受追捧。同时,利用AI辅助投资决策的工具也日益普及。然而,热潮之下,更需一份冷静与审慎。
1、案例简述:
某上市公司宣称研发“行业AI大模型”后,股价连续涨停,吸引众多中小投资者跟风买入。小李起初并不心动,但经过市面上某APP查询后,其给出的结果是较为乐观,于是其便大胆加入了“跟风大部队”。
然而市场很快回归理性,人们发现其AI项目仅处于“PPT阶段”,既难短期盈利,也与核心业务关联模糊。最终股价大幅回落,导致跟风投资者损失惨重。
2、案例剖析:
AI并不是万能,做好投资、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还是要扎根基本面。
首先,投资AI概念公司,要做好尽职调查,回归基本面。应仔细查阅公司年报与公告,重点考察其AI技术的真实进展、应用场景及竞争力,避免盲目追逐市场热点。
其次,需理性看待AI工具。应理解AI投顾与分析模型本质上是基于历史数据的辅助工具,虽能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却存在模型局限且难以预测“黑天鹅”事件。投资者应将其视为决策辅助,而非替代独立判断的“拐杖”。
总而言之,科技发展是好事,它让投资更方便,让我们能接触到更多信息。但无论工具怎么变,投资的核心永远不变——那就是用知识守护你的财富,用理性做出每一个决定,才让自己的财富之路走得更安全、更长远。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产品收益存在波动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