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李秀梅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个承载着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观察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10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深,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围绕老年群体在养老资金、安全健康、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在养老金融领域持续发力,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老有所养”。
撑起保障守护伞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8%。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2025银发经济白皮书》则预测,今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达15.8万亿元。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升级的消费需求,共同推动养老产业、养老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嗅觉敏锐的保险行业正凭借其资金、客户和产业链优势,加速布局养老生态圈,银发经济正成为众险企共同发力的重点。
以产品端为例,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些年在养老相关保险产品供给方面,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投保规则也更加灵活,逐渐撑起保障守护伞。如近两年行业推出了保障长期护理责任的普惠型护理保险;针对老年人的意外伤害保险产品也不断优化,保障范围更贴合老年人常见的摔倒、骨折等意外情况;部分保险公司已将重疾险产品首次投保年龄上限拓宽至75周岁,乃至更高。
不过,业内人士直言,虽然当前养老保险产品货架日益丰富,但仍存在产品同质化、偏向短期理财属性等问题,与我国持续扩容的养老保障需求存在不匹配之处。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要更好适配不同老年人群的保障需求,未来还有诸多优化方向。在产品定制化上,不同老年群体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养老需求差异较大,应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如针对高净值老年群体,可设计高端的商业养老保险和提供专属的健康管理服务;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老年人,推出价格亲民、保障适度的产品。生态搭建上,加强与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机构的合作,打造全方位的养老服务生态。整合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从资金保障到健康照护、生活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守护养老钱袋子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老保障压力。
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保险业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当前保险公司大多通过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个人养老金业务等不断丰富保险产品体系,拓展业务新蓝海。
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为例,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公示信息,截至10月25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为406个,在所有产品类型中占比超过三成,是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队列中较活跃的机构类型之一。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在长期投资方面优势更明显,账户内的资金可随着投资收益增长复利递增。对于参与人来说,持有时间越长收益越高,从收益角度来看,相较于老年人,年轻人和中年人更适合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
在产品扩容的同时,保险机构也需要考虑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有保险代理人提到,供给端要聚焦保险产品创新、优化销售渠道、简化投保流程等,需求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
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发展还离不开政策支持。柏文喜提到,当前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仍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参与度低、产品吸引力弱、投资意愿不足。未来,政策端税收激励政策需要更大力度,当前税收优惠幅度有限,应提高税前扣除额度,探索实施财政补贴机制等;还可以考虑建立国家层面的养老金融教育平台,整合监管、金融机构、媒体资源,提供通俗化、场景化的投资知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