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发布三季报:25Q1-Q3 实现营业收入1074.03 亿元,同比+17.96%(按合并完成后重述口径,下同)。归母净利润为58.52 亿元,同比+115.41%。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3.82 亿元,同比+122.24%。25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7.63 亿元,同比+4.76%。归母净利润20.74 亿元,同比+97.56%。 扣非归母净利润14.91 亿元,同比+92.82%。2025Q1-Q3 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长,主要由于全球造船行业高景气,公司交付订单结构持续升级优化。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合并重组工作顺利完成,有望强化主建船型的竞争优势与接单能力,为业绩持续增长注入动力。维持“买入”评级。 盈利能力优化,期间费用管控成效显著 25Q1-Q3 公司毛利率为12.56%,同比+1.94pp(按合并完成后重述口径,下同)。公司毛利率水平上升主要由于为交付的民品船舶数量、价格均同比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期间费用率方面,25Q1-Q3公司销售费用率为0.21%,同比-0.06pp;管理费用率4.07%,同比-1.23pp;研发费用率3.45%,同比-0.90pp;财务费用率-1.53%,同比+0.69pp。合计期间费用率6.20%,同比-1.50pp。公司费用管控良好,提升精益管理能力,持续优化运营效率。 造船行业稳步前行,中国船企市场份额保持领先,韧性凸显2025 年全球造船业受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性影响,行业短期产能释放以及订单节奏存在一定压力。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5 年9 月,全球新接订单量740.03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77%,10 月新船价格指数为185.02 点,相较于2024 年同比下降2.50%。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截至2025 年9 月底,全球造船完工量7194.94 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7793.80 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39814.2 万载重吨,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比55.00%、60.28%、68.33%,我国船企市场份额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认为随着全球航运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叠加企业在手订单进入集中交付周期,造船市场的增长潜力有望释放,行业长期发展韧性值得期待。 战略重组顺利落地,全球造船龙头开启新程 2025 年9 月11 日,公司取得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证券变更登记说明》,标志着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两者技术与产能有望形成互补,民船高端制造与军船技术储备有望实现协同,叠加集中采购与产能优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公司作为全球造船龙头企业的议价能力与行业话语权或将不断增强。此外,在全球造船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充分交流借鉴各船厂技术经验,为承接高技术含量的绿色船舶订单、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盈利预测与估值 考虑到中国重工已并表,纳入盈利预测(由于24 年全年历史财务数据未追溯调整,25E 同比增速不具可比性),我们上调公司25 年船舶造修与海洋工程业务收入增速假设,同时基于公司25 年Q1-Q3 毛利率与审慎性原则,下调25-27 年该业务毛利率假设,最终上调25-27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18.19/166.67/220.11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57/2.21/2.92 元。可比公司26 年iFind 一致预期PE 均值15 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全球造船龙头,重组落地后产能规模与制造工艺领先,应享有一定估值溢价,给予公司26 年22 倍PE,对应目标价48.62 元(前值45.09 元,对应25 年27 倍PE)。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政策变动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