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散热、金属及工程建设,中国AI数据中心的“非IT基建”将是个8000亿的大市场

电力、散热、金属及工程建设,中国AI数据中心的“非IT基建”将是个8000亿的大市场

美银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电力系统、冷却技术和关键金属等非IT领域的资本支出将占AI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催生出一个价值8000亿元的庞大市场。届时,仅中国AI数据中心直接使用的铜需求就将达到约100万吨,占届时中国铜总需求的5-6%。

本文作者:龙玥

来源:硬AI

人工智能的浪潮不仅关乎算法与算力,其背后更隐藏着一场关于能源与物理基础设施的竞赛。除了芯片与服务器,为AI数据中心提供动力的电力系统、确保其稳定运行的散热技术,以及建造所需的金属材料,正共同构成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

根据美银全球研究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到2030年,中国AI相关的“非IT”基础设施资本支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

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AI相关资本支出将超过1.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扮演关键角色,其AI总资本支出将从2025年的6000亿至7000亿元,以25-3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0年的2万亿至2.5万亿元。

其中,能源供应被视为AI发展的基石。这些投资中约有三分之一即高达8000亿人民币,将被用于支持AI数据中心运行的非IT基础设施。这包括电力生产与传输(占38%)、数据中心建设所需金属(12%)、先进冷却系统(10%)及其他工程建设。

而这一趋势为核电、电网设备、储能、备用电源及先进散热技术等领域带来了明确的投资机会,并已传导至铜、铝、铀等上游金属市场。

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全球AI竞赛的焦点正从算力本身扩展至能源。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从2024年的102太瓦时(TWh)增至277太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

为AI供电:五大机遇浮现

“没有电力,就没有AI。”

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而这背后是同样巨大的能源消耗。

报告称,电力需求的激增主要源于三大驱动力:首先,AI数据中心对传统数据中心的加速替代;其次,以英伟达Blackwell架构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芯片功耗急剧上升,其GB200芯片功耗高达2.7千瓦,远超前代产品;最后,服务器机柜的功率密度不断攀升,报告预测英伟达下一代Rubin Ultra NVL576架构的机柜热设计功耗(TDP)可能高达600千瓦。

报告认为,相较于欧美,中国在电力储备、成本、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电网设施及设备供应方面具备优势。

据估算,2025年中国电网的有效备用裕度约为30%,高于美国的不足25%和欧盟的约15%。此外,中国的工业电价较美国和欧盟低30-60%,且电网设施更为年轻,平均使用年限低于20年,而欧美则普遍超过40年。

而中国的电力优势为AI数据中心发展铺平了道路,并由此带来五大投资机遇。

为AI降温:液冷技术与关键金属的需求井喷

高性能芯片在带来强大算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热量。报告指出,服务器温度每升高10°C,设备可靠性可能下降50%。因此,高效散热成为AI数据中心的命脉。

报告强调,随着AI服务器功率密度急剧攀升,传统风冷技术已难以满足散热需求,液冷技术正成为必然选择。

美银预测,中国液冷市场规模在2025至2030年间将以4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30年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5%。与传统风冷相比,液冷技术的传热效率高出20-50倍,可节省高达30%的电力。美银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浸没式冷却等新兴技术也在获得更多关注。

同时,AI数据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铜和铝等基础金属。比如,铜在电力传输、信号传输和热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工程建设:构筑AI时代的物理地基

在8000亿元的非IT基建市场中,工程与建设(E&C)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报告数据显示,在数据中心的非IT成本构成中,工程建设及其他相关费用占比高达40%,是除电力系统外的最大开支部分。

这部分投资主要由国家级战略项目驱动。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的“东数西算”工程。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地,直接转化为对土木工程、建筑安装、项目管理等服务的庞大需求。这些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不仅包括建筑物本身,还涉及配套的电网接入、光纤网络铺设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任务。

美银的报告为投资者揭示了AI热潮下的新版图。除了广为人知的半导体和软件公司,一个由电力、工业和材料公司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正成为AI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石。报告认为,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将显著受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AI”,关注更多AI前沿资讯请移步这里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