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狂魔”比亚迪:共投2200亿,致净利润、每股收益下降超三成

研发“狂魔”比亚迪:共投2200亿,致净利润、每股收益下降超三成

  来源:学慧观天下

  作者:学慧老记

  10月31日,电子科技界又或是汽车行业又迎来了一个惊人消息,素有“现金奶牛”之称的比亚迪(002594.SZ)在2025年三季报中公布,其前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均以超过36%的大比例下降,当季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

  对于业绩大幅下降的原因,比亚迪指出,业绩变动主要受行业竞争加剧及成本压力影响,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叠加财务费用由上年同期汇兑损失转为本期汇兑收益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其中,研发费用的大比例增加一个关键因素。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为437.48亿元,同比增长31.3%。至此,比亚迪在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18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400多亿,接近2250亿元。

  按年度研发资金总量测算,比亚迪2024、2025年平均每天以“1.6个小目标”的速度把钱疯狂研向研发领域,资金用途“主要是研发人员薪酬及物料消耗”。

  这样的砸钱力度,已经远超“全球电动汽车行业领导者”特斯拉。2024年,特斯拉的研发总投入为331亿人民币,而比亚迪是542亿元。也即是说,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王传福比马斯克更意疯狂。

  更令投资者“抓狂”的是,自2011年起,比亚迪已连续15年“以利润换技术”,研发投入占比一度达到‌6.63%,远高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如此疯狂投入换来的结果是,比亚迪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技术领优势和新能源汽车“销冠”地位,并且“推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01 

  研发投入累计超2200亿元

  比亚迪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下降32.6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68.91亿元,同比下降36.65%;基本每股收益0.85元,同比下降36.09%。

  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5662.66亿元,同比增长12.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04.90亿元,同比下降11.65%;基本每股收益2.56元,同比下降11.4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08.45亿元,同比下降27.42%。

  而与这些业绩数据相对应的是,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在大比例提升。报告期内,比亚迪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437.48亿元,同比增长31.30%。比亚迪表示,主要是研发人员薪酬及物料消耗增加所致。

  这意味着,比亚迪平均每个季度的研发投入达到146亿元,到2025年底,全年研发费用将达到583亿元,或再创新高。而在2024年全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为‌542亿元‌,同比增长36%,占总营收比例为‌6.63%,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创历史新高。

  研发投入“再创新高”是在2023年,当年研发投入达399.2亿元,较2022年的201.8亿元大幅增长97.4%。实际上,这已是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额度连续13年高于净利润。‌‌

  与整个A股的企业相比,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也超过了中国建筑、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成为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的研发之王。

  02 

  巨额资金投向“三大技术”

  高额的研发投入,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技术储备显著增强。仅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已公布485个国际专利申请,相较去年同期,增幅高达96.36%。

  比亚迪在回复投资者关于研发资金用途及技术成果问题时称,公司现拥有研发人员超12万名,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持续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目前已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6.5万项、获得授权专利超3.9万项。

  据了解,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电动平台和智能驾驶等领域,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巨大,致力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公司不断推出新一代电池产品,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电动汽车的需求。比如第二代刀片电池(The blade battery,全称刀片形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乘用车),通过结构创新,体积利用率提升60%,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虽低于三元锂电池但安全性更优。 ‌

  另外,比亚迪开发了e平台3.0、e-Bus平台3.0和超级e平台等多种电动平台,以支持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这些平台的设计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为未来的车型提供灵活的架构支持。

  如超级e平台,最新迭代版本将引入1000V兆瓦闪充技术,计划通过双枪快充实现12分钟电量从10%充至80%,并优化低温充电性能。该平台适配不同车型,如T35纯电动卡车已采用CTC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并配备自动识别路面系统以适应日本复杂路况。

  而e-Bus平台3.0则专为商用客车设计,这是全球首创千伏高压架构(1000V),搭载碳化硅功率芯片并应用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整车综合能耗降低18%,低温环境下续航提升50-80公里。该平台搭载云辘A智能车身控制系统、iTAC扭矩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操控稳定性。 ‌

  而在智能驾驶方面,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资,研发自动驾驶系统和智能网联技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比如,比亚迪在2025年2月10日发布了“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首批上市涉及21款车型。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可实现“全程高速0接管”,并宣布“全民智驾时代正式开启”。

  03

  以技术优势赢得市场竞争

  事实上,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不仅提升了其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推动了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长。这些投入使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获得了大量专利,进一步巩固了其技术优势。

  比如,今年9月份,比亚迪公布专利号为PCT/CN2024/125213的“一种车辆控制技术”专利,用于获取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障碍物的参数信息,控制车轮和对角车轮的悬架压缩,以使目标车轮和对角车轮处于卸载状态。

  这也表明,比亚迪以远超同期净利润的主比例研发投入,正在加快转化为“技术优势”,体现了比亚迪“技术为王”的战略决心。比亚迪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如“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其中,“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比亚迪加速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截至9月,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销量已突破170万辆,成为国内装车量最大的辅助驾驶系统。

  而技术优势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销量稳步攀升。今年1-9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326万辆,同比增长19%,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同期比亚迪海外销量达70.2万辆,同比激增132%,远超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分析人士称,面对竞争加剧与行业结构调整,比亚迪以持续的研发投入、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稳健的财务管理,为其未来增长留足空间。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推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比亚迪董秘李黔在回复投资者关于投发投入成效的提问时称,比亚迪肩负时代责任和使命,坚定拥抱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打造中国和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龙头,走出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公司。

  (作者系前中央财经媒体记者、现地方新闻媒体从业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