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具身智能并行升温的,还有正在加速成形的机器人(300024)租赁市场。
当下,机器人产业正呈现爆发式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高达882.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市场规模也持续扩大。《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但目前机器人租赁市场整体仍处于早期萌芽阶段。
在这一万亿级大赛道上,机器人租赁被视作缓解高昂硬件成本的新商业模式。
然而,业内人士纷纷指出,目前行业仍面临“散点化”的痛点,用户诉求难以得到有效对接。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姜青松10月30日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租赁市场的痛点应该是散点化。租赁方不仅要寻找市场需求,还要联系厂家采购机器人;采购后发现机器人功能单一,又需找第三方开发技能……需求方、租赁方、厂家之间沟通极度缺乏,整个行业几乎靠从业者的激情支撑,这是目前整个市场最大的痛点。”
这种碎片化带来的是高度分散的服务和资源,各租赁公司往往独立运营,没有统一平台和内容生态。例如,目前市场上的机器人演出常见的仅是挥手、走路等基础表演,内容高度同质化,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对此,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向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未来要推动租赁服务由单一的功能展示升级为内容体验,将机器人表演包装成灯光、舞美、服装道具一体的完整节目,并探索机器人IP化运营。
双方均认为,要解决行业痛点,需要打造集产品、运营和内容于一体的生态平台,而非单打独斗。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尽管困难重重,业内人士对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姜青松指出,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的“最大终端市场”。他认为,目前机器人租赁需求主要来自文娱表演,但随着机器人形态和功能多样化,这种需求将逐步延伸至家庭陪伴、工厂生产等更广泛场景。
借鉴智能手机的经验,他认为即使未来出现“白菜价”机器人,直购普及与租赁、订阅模式仍将长期共存。
“就像手机一样也有租赁,以后租赁和买下来应该都是两种主流的需求”,姜青松说。从智元机器人的观点来看,随着机器人数量的增多、新场景的出现,租赁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打开。
在商业模式方面,订阅制也同样成为热门概念。
姜青松透露,近期机器人产品越来越多地引入订阅模式,“订阅就是月付,类似于租赁。具身智能行业里面,能买、能租都是比较普遍的商业需求。”这一观点也对应了行业对灵活用费模式的期待。
目前,市场上机器人价格出现明显分化:约1米左右的迷你机器人价格低于10万元,约1.3米中型机器人报价在10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