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砸2842万悄悄扩建,2026哪个赛道大战提前打响了?

农夫山泉砸2842万悄悄扩建,2026哪个赛道大战提前打响了?

  来源:纳食

  近日,建德市人民政府官网一则关于农夫山泉的项目公示揭示了钟睒睒正在低调布局的食用冰市场,看似不起眼的“卖冰”生意,背后是600亿市场的潜力挖掘,更是钟睒睒稳健商业逻辑的又一次落地。

  需求升级催生新蓝海

  食用冰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消费升级与场景多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食用冰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中国食用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2.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9.6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615.6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增长背后,是多重需求的刚性支撑。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对冷饮品质和口感的追求。食用冰作为一种健康、便捷的冷饮原料,在各类饮料、刨冰、海鲜甚至火锅等餐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消费端对品质的追求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传统散装冰逐渐被淘汰,高洁净度、标准化包装的食用冰成为主流,甚至出现了球形冰、透明冰等高附加值品类,盒马数据显示,2025年6月咖啡冰杯销量同比激增60%,冰杯+饮料的搭配场景成为消费主流。农夫山泉此前在山姆上线的2千克纯透食用冰,凭借千岛湖水源和低速凝结技术,售价22.8元仍一度断货,印证了品牌化、高品质食用冰的市场接受度。

  农夫山泉的入局逻辑

  钟睒睒选择此时加码食用冰,并非盲目跨界,而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布局,每一步都贴合农夫山泉的核心优势。

  农夫山泉(建德)新安江饮料有限公司

  农夫山泉(建德)新安江饮品有限公司拟投资2842万元,利用现有闲置车间扩建年产 7000 吨食用冰项目,施工工期仅6个月。此次扩建项目选址于建德新安江街道朱家埠厂区内,利用现有闲置生产车间,用地仅1000平方米,无需额外新增土地资源。2842万元的投资额,相较于农夫山泉2024年121亿元的利润而言占比极低,却能快速形成7000吨的年产能,体现了“小投入、高周转”的稳健风格。

  农夫山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水源地布局,其食用冰产品直接沿用千岛湖等天然水源,在消费者关注的水质安全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农夫山泉已有的全国冷链配送网络和商超、餐饮渠道资源,可直接复用为食用冰的销售通路,无需从零搭建供应链,这一点是传统制冰厂难以企及的。此前其推出的冰杯产品,通过“饮品+1元换购”的搭售策略快速铺货,已验证了渠道协同的有效性。

  食用冰行业虽看似“薄利多销”,但品牌化产品的利润空间可观,不然不会有众多企业顶上这门生意经。

  行业洗牌在即

  巨头们入局改写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食用冰市场以区域性中小制冰厂为主,这些企业普遍面临其工厂制冰耗水高,4吨自来水最终产1吨冰。其利润几乎被包材、冷链运输和运营成本压缩到极致。一般袋装食用冰的价格20kg仅15元左右,不少工厂老板也表示,每杯冰杯利润仅0.1元甚至更低,再扣除包材、运输、运营成本后,利润空间极小。

  而以农夫山泉、伊利、蒙牛为代表的食品巨头入局后,行业正加速向集中化、品牌化转型。巨头们凭借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依托全国性渠道实现广泛铺货,通过品牌溢价提升盈利空间,这将倒逼中小厂家要么抱团取暖、资源整合,要么聚焦区域细分市场求生。

  2025年《食用冰生产卫生规范》新国标即将强制实施,对生产环境、水质标准、冷链运输等提出更高要求,中小作坊式企业的技改成本压力增大,加速出清市场。农夫山泉作为合规标杆企业,有望在行业规范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钟睒睒的“慢生意”哲学

  从战略布局来看,农夫山泉的业务矩阵始终围绕“水”做文章,从瓶装水到茶饮、果汁,再到如今的食用冰,每一次延伸都扎根于核心资源,形成了协同效应。食用冰业务的加入,不仅能填补冷链渠道的淡季需求缺口,更能借助餐饮、物流等B端场景,进一步强化品牌渗透率,成为企业营收的“稳定器”。

  正如,钟睒睒始终坚守的“慢生意”逻辑,不追逐短期风口,曾蛰伏10年专注无糖茶东方树叶这一单品,从2011年上市滞销、半数货品销毁或半价清库存,到如今成为单品撑起半壁茶业务的王者。据悉,东方树叶2025上半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不仅贡献了茶饮料板块75%以上的营收,更以一己之力拿下全国无糖茶市场75%的份额,东方树叶的十年逆袭,印证了钟睒睒的慢生意哲学逻辑。

  从市场规模来看,食用冰虽不及瓶装水的千亿体量,但其高增长、高毛利的特性,恰好契合农夫山泉的发展节奏。随着2025年新国标实施带来的行业洗牌,以及消费升级持续推动的品质需求,钟睒睒此次盯上的“卖冰”生意,或许将成为水生意中又一重要注脚。

  本文综合于北京商报、新浪财经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