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增援部队,来了

创新药的增援部队,来了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2025年,“BD”成为创新药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关键字,也是创新药企业市值跃迁的最大催化剂,没有之一。

  这种对于创新药企业的审美偏好,一方面是对国产优质管线兑现全球市场价值的巨大期许,另一方面,多少也蕴含着对于国内创新药市场支付能力的些许失望。

  同一款管线,在中美两个市场,可以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

  以近几年来爆火的CAR-T疗法为例,中国创新药企业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Carvykti,在2025年前三季度,已经在美国市场拿下13.32亿美元的销售金额,已经稳稳地跻身“重磅炸弹”的行列。

  但是在国内市场,CAR-T疗法的商业化现状却让人揪心:在多款CAR-T疗法竞相上市之后,尚无任何一家公司实现盈利。

  就在今年6月,多家媒体报道,传奇生物已经取消了国内的销售和市场团队。

  有行业人士表示,撤销国内销售团队,意味着传奇生物将聚焦于盈利能力更强的海外市场,而CAR-T疗法的商业表现一直低于预期的国内市场,暂时还不是传奇生物的重心所在。

  究其原因,对于单价普遍在100万以上的CAR-T疗法,在纯靠自费支付的国内市场,终究还是潜力有限。

  CAR-T疗法是高价治疗产品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对于任何年度治疗费用超过20万的治疗产品,无论是创新药还是创新医疗器械(比如TAVR),在国内的商业化进程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

  需求确实是存在的,支付能力也确实是跟不上的。

  根据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的测算数据,2024年国内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估算达1620亿元,但支付结构失衡:医保基金支付金额约710亿元,占比为44%;个人现金支付金额约786亿元,占比为49%;商业健康险支出金额约124亿元,仅贡献7.7%。

  很显然,无论是医保支付力度还是个人支付能力,短期内不可能突变。

  占比不足8%的商业保险,成为唯一可以期待的那个破局变量。

  正向的变化,也确实在悄然发生。

  10月30日,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正式启动,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谈判机制出现重大创新:在基本医保目录之外,首次正式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这是首次把医保和商保的职责边界在国家层面制度化,有望确立“基本医保保基本、商业健康险保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国内高单价的医疗产品支付破局带来了全新希望。

  据悉,商保目录配套有多项创新支持措施,比如:纳入商保目录的创新药可不计入基本医保的自费率指标,符合条件的药品也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这将有效解除医疗机构使用高值创新药的管理顾虑。

  有媒体报道,CAR-T疗法作为“高价医疗产品”的典型代表,已经有厂家通过协商,顺利进入商保创新药目录。

  这不仅仅是处于商业化困境中的CAR-T疗法的一个重大利好,对于整个创新药产业而言,这意味着第二增长曲线正式打开。

  有研究机构测算,到2035年,商业保险在创新药械中的支付占比将达到44%,对应的金额约为4000亿~5000亿。

  此外,有市场人士认为,进入商保目录之后,创新药企业的临床推广模式,有望告别此前以自费或地方特药备案为主、院内难以闭环结算的路径,进入到有统一准入规则、可直接挂网采购、能与商保直连直付并在DRG/DIP之外结算的标准化院内流程。

  也就是说,商保创新药目录的推出,不仅是可观的增量支付能力的出现,还是创新药市场准入的拐点。

  这对于降低创新药企业的入院难度和推广成本,将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商业保险创新药目录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近期全市场创新药板块大涨,其中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在最近2个交易日分别大涨4.84%和2.13%,势头颇为迅猛。

  在制度性变革的拐点之际,创新药板块的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无疑。

  在长期的系统性机会面前,ETF以其分散化、低成本、高透明和便捷性的特点,为践行长期投资理念提供了绝佳的工具载体。

  以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为例,这是一只专注于港股创新药领域的ETF基金,覆盖一篮子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创新药龙头企业,前十大持仓股的占比超过70%,具备“集中进攻”的特点。

  与多数医药主题指数包含CXO、中药或医疗器械公司不同,这只ETF100%聚焦创新药研发公司,完全剔除CXO(医药外包)企业,使其成为投资国产创新药硬核力量的纯粹工具。

  同时,这只ETF提供了灵活而全面的投资方式,除了场内的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之外,还有场外的联接基金(02522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