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中的“保本策略”是怎么实现的?

基金中的“保本策略”是怎么实现的?

在投资基金时,许多投资者都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本金安全,这就涉及到基金中的“保本策略”。那么,这些策略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种常见的保本策略是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PPI)。该策略的核心是将资产分为安全资产和风险资产两部分。基金管理人首先会根据市场情况和保本目标,确定一个安全垫。安全垫是指基金资产总值高于保本金额的部分。然后,通过一个乘数来确定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例如,乘数为 3,安全垫为 1000 万元,那么可投资于风险资产的金额就是 3000 万元,其余资金则投资于安全资产,如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当风险资产价格上涨时,安全垫增加,可投资于风险资产的金额也相应增加;反之,当风险资产价格下跌时,安全垫减少,会减少风险资产的投资,增加安全资产的比例,以确保在到期时能实现保本目标。

另一种是时间不变性投资组合保险策略(TIPP)。它是 CPPI 策略的改进版本。TIPP 策略会根据基金资产净值的变化动态调整保本金额。当基金资产净值上升时,保本金额也会相应提高;而当基金资产净值下降时,保本金额保持不变。这样可以在市场上涨时锁定更多的收益,同时在市场下跌时依然保障本金安全。例如,初始保本金额为 1 亿元,基金资产净值上涨到 1.2 亿元,按照一定规则将保本金额提高到 1.1 亿元。如果后续市场下跌,只要在到期时基金资产净值不低于 1.1 亿元,就实现了保本。

下面通过表格对比一下这两种策略:

策略名称 核心特点 优点 缺点 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PPI) 根据安全垫和乘数确定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动态调整 能在市场上涨时充分参与,获取较高收益 市场波动大时,调整频繁,交易成本高 时间不变性投资组合保险策略(TIPP) 根据基金资产净值变化动态调整保本金额 能锁定上涨收益,保本效果更好 策略相对复杂,对管理人要求高

此外,还有一些基金通过购买保本型金融衍生品来实现保本。例如,与银行合作,购买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或者投资于期权等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市场风险,保障本金安全。不过,这类策略的成本相对较高,会对基金的收益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仅作参考,不涉投资建议,使用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