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270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名单 险资前三季度加大权益投资

新进270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名单 险资前三季度加大权益投资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敏

  今年第三季度,A股市场在政策暖风与资金推动下走出了一轮昂扬向上的行情。作为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的动向始终牵动着市场神经。

  随着上市险企2025年三季报的陆续披露,险资在A股市场的布局脉络逐渐清晰。一方面,传统“压舱石”银行股依然被坚定持有甚至逆势增持,展现出险资对稳健收益与高股息资产的长期偏好。另一方面,对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成长板块的配置力度显著加大,透露出其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深远布局。

  这一“一手现金流,一手成长性”的哑铃型策略,不仅折射出险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资产配置智慧,也或许揭示了未来资金流向与市场风格偏好。

  逆势加仓“压舱石”

  在监管层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成为其三季报中的亮点。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五家头部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均实现同比提升,范围在5.2%至8.6%之间。

  业绩说明会上,“加大权益市场投资”成为共同的关键词,投资收益对其利润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险资合计出现在633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调仓换股动作频繁,新进个股达270家。除去平安系对于中国平安、平安银行,以及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对于中国人寿的持股,今年三季度险资A股持仓市值超过6500亿元,较2025年中报增长超6%,显示其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均在提升。

  在险资的资产配置版图中,银行股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其“压舱石”作用在第三季度得以进一步强化。尽管同期A股银行板块经历大幅回调,银行指数三季度跌幅达8.68%,但险资却展现出“越跌越买”的逆势布局特征。

  根据数据,三季度险资对银行股的整体持股数量大幅增加83.60亿股,持仓市值在板块市值“缩水”的背景下逆势增长超64亿元。“银行股业绩稳定,分红较好,能为险资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符合险资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理念。并且银行股市值大,流动性好,方便险资大规模进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还存在业务协同的可能,如银保合作,双方可以互相促进业务发展。”

  具体至个股层面,险资对银行股的布局精细且深入。邮储银行成为三季度险资增持的“明星股”,仅平安人寿一家便大手笔加仓21.89亿股,跻身该行A股前十大股东序列,持股比例达1.98%。

  与此同时,“宇宙行”工商银行也迎来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新进前十大股东,持股0.21%。南京银行、常熟银行等优质城商行同样获得险资青睐。南京银行获国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新进并大幅增持2.568亿股,持股比例2.08%。常熟银行前十大股东中则汇聚了利安人寿、东吴人寿、泰康人寿三家险资机构,持股比例分别达2.11%、1.99%和1.66%。

  除新进外,已布局银行股的险资也在持续“做加法”。大家人寿在成为兴业银行第五大股东后,三季度再度增持6212.41万股,持股比例升至3.38%。国寿旗下产品在持有中信银行的基础上继续增持,合计持股比例达1.48%。苏州银行前十大股东中的国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和国民养老保险均在三季度选择了增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险资在“财务投资”之外,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参与,例如弘康人寿持股4.95%成为苏农银行重要股东后,已提名其资管中心负责人为该行非执行董事候选人,显示出长期扎根、参与治理的意图。

  纵观上市银行前十大股东名单,险资“扎堆”现象日益明显。至三季度末,至少有12家上市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出现两家及以上险资身影。浙商银行更是云集了信泰人寿、太平人寿、百年人寿以及举牌H股的民生保险等四家险企,堪称“险资最爱”。

  兴业银行、长沙银行也分别有三家险资入驻。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种集中持股现象,一方面体现了险资对银行板块整体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可能源于银行股符合保险资金体量大、追求稳定现金流的配置需求,尤其适合作为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组合的核心持仓,以平滑利润波动。

  顺势布局“成长级”

  险资三季度布局的另一大突出亮点,是对科技成长股的大力增持,展现出其在稳健之外追求超额收益的进取一面。

  从行业维度看,电子行业成为险资持仓市值增长之最,增加近118亿元,增持股份数量达1.56亿股。东山精密、环旭电子、深科技等个股获得大幅增持。

  计算机行业同样备受关注,险资现身前十大股东的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由年中的17家增至23家,持股市值增长超12亿元,汉得信息、太极股份、奥飞数据等成为主要增持对象。

  险资对科技股的青睐,有其深刻的宏观与市场背景。杨帆指出,银行股可以提供稳定现金流的红利资产,科技股则代表未来成长方向。在AI浪潮下,科技股被视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长期成长潜力巨大。尽管部分个股短期估值提升较快,基本面兑现尚需时日,但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的牛市中,险资适度参与科技板块,有助于博取超额收益,平衡整体组合表现。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科技先锋指数、万得科技大类指数、科创50指数在三季度均获得惊人涨幅,分别为47.61%、近30%和近50%,为及时布局的机构带来了丰厚回报。

  头部险企的投资策略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中国太保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苏罡在业绩说明会上明确表示,“保险资金必须高度重视成长股”,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增长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中国人保则在三季报中强调“加大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投资标的布局”,中国人寿亦提及“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这些表态均显示,对科技成长的配置已从战术性机会上升为战略性布局。

  除了银行与科技这两大主线,险资在三季度也对部分行业进行了减持。公用事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行业遭险资大幅减持,持股市值减少显著,内蒙华电、濮耐股份、招商轮船、招商公路等个股成为主要减持对象。这或许反映了险资对部分传统周期行业景气度或短期政策影响的判断调整。

  在杨帆看来,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投资者和价值发现者,其持仓变动不仅是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对经济趋势与产业变迁的预判。其对银行股的逆势加仓,彰显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对较稳基石资产的信任,以及对“高股息、低估值”策略的坚持。而对科技成长股的“拥抱”,则体现了其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呼应,以及对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敏锐把握。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