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悄然来到2025年最后两个月。上市险企过得怎么样?财报说了算。市场也在用脚投票:三季报发布后,4260亿元的净利润足以体现行业实力,但并非股价上涨的保证。
11月3日,A股上市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呈现出“业绩向左、股价向右”的分化格局。其中,中国人寿(601628.SH)下跌2.02%,新华保险(601336.SH)下跌1.86%,中国太保(601601.SH)下跌1.04%,中国平安(601318.SH)上涨0.83%,中国人保(601319.SH)上涨0.36%。
次日上午,中国人寿上涨1.18%,新华保险上涨1.11%,中国太保上涨0.97%,中国平安上涨0.82%,中国人保上涨0.35%。
拆解五家上市险企三季报,利润高增,投资端是主引擎。当利率走低、负债端定价调整缓慢,资产端就更依赖权益投资来对冲利差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五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4260.39亿元,日均约15亿元。
热闹之外,关键信号来自我们构建的“归母净利润与NBV(新业务价值=正在创造的未来)的剪刀差(SG)观察指标”,其计算公式为“SG=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NBV同比增幅”:它告诉我们,谁在创造未来,谁在兑现利润。
利润表象与价值内核
写这篇稿时,电脑屏幕上跳出的几个数字很抢眼:归母净利润合计4260.39亿元、同比增长33.50%、单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8.30%。这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在今年前三季度交出的合计成绩单。表象是大幅盈利,里子却是资产—负债—渠道在低利率周期中的动态博弈。
读保险财报,绕不开两类指标:利润与NBV。我们用上述公式把两者放到同一坐标里,观察“创造→兑现”的传导效率。
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呈现“NBV领先、利润滞后”的负SG。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NBV同比增长46.20%,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50%;太保寿险(可比口径)NBV同比增长31.20%,集团净利同比增长19.30%。这并非坏事,更像“增量已起、兑现在路上”。前提是净投资收益率要抬升,费用纪律与承保质量不能掉链子。
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呈现“利润领先、NBV跟随”的正SG。中国人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0.50%、NBV同比增长41.80%;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8.90%、NBV同比增长50.80%。这说明当期更多受β驱动(β=对股市行情的敏感度,简单说就是“股市顺风”带来的投资收益弹性)与存量业务利润释放。下一步要把这股β沉淀成更稳的净投资收益率(稳定票息/股息)和更高质量的NBV率(新单利润率)。
中国人保则需要拆口径观察。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0%,主要靠财险稳健(CR≈96.10%,CR是综合成本率,低于100%说明承保本身赚钱);寿险端NBV同比增长76.60%。换句话说,财险“稳现金流”、寿险“抓增量”,关键在“两条腿”协同。
投资端是这轮上市险企利润高增的核心引擎。三季报披露: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率为6.42%(非年化);新华保险的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8.60%,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6.70%;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率为5.40%(非年化);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为5.20%(未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2.60%;中国平安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40%,净投资收益率为2.80%(非年化)。在低利率环境下,负债端定价锚下移但具刚性与滞后性,资产端阶段性更依赖权益β对冲利差压力。β提供速度,净投资收益率提供确定性——决定能否“长航”的仍是票息、股息与久期管理。
渠道侧的“冰火”正在收敛,重心转向精耕。以中国太保为例,银保渠道规模保费为583.10亿元、同比增长63.30%,其中新保单期缴同比增长43.60%,呈现“量价齐升”。个险端不再依赖“人海战术”,而是“优增优育”: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人寿的个险销售人力为60.7万人,较上半年回升;中国太保的“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加16.60%。在“报行合一”压降佣金而培训与管理投入成本上升的过渡期,费用端仍在结构性再平衡,但有利于长期质量与客户黏性的沉淀。
中国平安的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增长170.90%,贡献了约35%的业绩;代理人渠道“人均价值”同比增长29.90%。由此可见,险企渠道策略正从堆人力转向提产能、提含金量,即银保渠道做触达与规模,个险渠道做客户黏性与价值,两个渠道分工更清晰、协同更紧密。
另一个背景是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行至1.90%(未触发年内上限切换),现有产品可销售至年底。这对新单利润率直接利好,但对利润的传导滞后,因此更可能看到“负SG先收敛、利润后跟随”的路径。
双轮驱动:投资引擎与负债转型
2025年前三季度,各上市险企加大权益配置,优化久期与票息,投资收益显著增长。例如,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为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中国人保的总投资收益为862.5亿元,同比增长35.30%;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0%。
制度层面,“长周期考核”提高了险资稳健投资的确定性。今年7月,财政部印发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调整为“当年度+3年周期+5年周期”相结合,有助于熨平短期波动、强化中长期投资行为。
负债端方面,上市险企持续推动结构优化与价值提升。人身险方面,浮动收益型/分红险成为行业趋势。中国人寿的NBV同比增长41.8%,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缴保费中占比提升超45个百分点;中国太保的代理人渠道新保单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58.6%。
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人士分析称,判断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不妨用三把尺(季度跟踪):一是净投资收益率——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是否连续两个季度上行并回到3%以上,利润对“综合投资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的敏感度下降;二是新单利润率——银保渠道放量的同时,新单利润率不被摊薄,个险人均产能与续期黏性同步改善;三是承保/费用纪律——综合成本率低于98%、销售/渠道费用没有过度反弹。三把尺同时向好,剪刀差自然收敛,估值锚也会从“β弹性”切到“现金流确定性”。
因此,看险企财报别只看利润数据,更要看“归母净利润与NBV”的剪刀差;别只追β的速度,更要盯净投资收益率的斜率。银保渠道与个险渠道不是此消彼长,而是触达与黏性的分工;从“保底收益”走向“共享投资成果”,需要更透明、可被验证的资产与服务能力。
把“谁在创造未来,谁在兑现利润”看成一道选择题,就是在读一家险企的时间偏好与经营传导。用SG框架落地,会得到三层观察——对公司、对投资者、对估值:负SG(NBV领先、利润滞后)=“先种树,再乘凉”;正SG(利润领先、NBV跟随)=“先乘凉,再种更好的树”。对公司:回答“要速度还是要续航”;对投资者:把SG收敛路径当主线,盯净投资收益率、新单利润率和综合成本率;对估值:负SG=潜在重估(看兑现速度),正SG=现金流溢价(看沉淀能力)。
周期的切面与价值的回归
谁在创造未来?看NBV与新单利润率;谁在兑现利率?看利润与净投资收益率;谁能走得更远?看剪刀差是否收敛、三把尺是否同时向好。
4260亿元是一面镜子,照出资产、负债、渠道、会计与监管交织下的阶段性结果。风有时会停,但树还在长。等到净投资收益率上来、新单利润率稳住、综合成本率控制住,那些关于“长期主义、穿越周期”的话,才会真正落到现金流和分红上,也会自然地落到估值上。
东吴证券认为,保险业经营具有顺周期特性,随着经济复苏,负债端与投资端有望同步改善;当前行业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区间,维持“增持”取向。在预定利率下调、第四套生命表发布、非车险“报行合一”等背景下,险企积极调整策略,正备战2026年开门红,迎接新一轮机遇与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