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发行现“冰火两重天”:鹏华与富国新基金“一日售罄” 申万菱信、中加基金偏债混合遇冷

公募发行现“冰火两重天” ,偏债混合基金遇冷
Y趣理说
在A股震荡企稳、情绪回暖的背景下,一边是头部机构与明星基金经理的新基金在首日“秒光”,一边却是中小基金公司延长募集期、甚至酝酿清盘的惨淡现实。
这一幕“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公募行业信任结构的重塑与资金流向呈现明显的分化。
两家公司“一日售罄”
11月4日,鹏华基金与富国基金双双发布公告:旗下新基金在发行首日即完成募集。
鹏华启航量化选股混合基金由鹏华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管理,仅用一天便完成了30亿元的募集上限。事实上,这一“火爆结果”早有预兆。早在募集启动前,鹏华就曾上调首募上限,并在渠道端投放了大量资源。
市场普遍认为,这只基金的热销并非偶然——它是鹏华在量化领域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与苏俊杰个人口碑的叠加产物。
苏俊杰管理着17只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主要集中在量化指数领域。他过去以稳健著称,这次首次涉足主动量化,被外界视为鹏华在“量化主动化”方向上的战略性尝试。从业绩记录和投研体系来看,苏俊杰的“首秀”自然获得了渠道与投资者的高度信任。
同日,富国兴和混合也宣布提前结束募集,首募上限同样为30亿元。
基金经理范妍自加入富国以来,管理规模已突破140亿元,她主理的富国稳健增长规模更高达百亿。从6月4日成立的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基金募集情况来看,范妍就属于“自带流量的吸金体”基金经理。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苏俊杰与范妍代表的,是当下基金行业“信任集中化”的缩影:投资者从选择有品牌、有业绩、有体系的基金公司,再拥泵源于对个人IP的信任。
“募不动”的偏债混合遇冷
与“一日售罄”的热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一天两家基金公司发布的“冷消息”。
申万菱信基金公告称,旗下申万菱信宁通六个月持有期混合未能在原定募集期内完成发行,决定将募集截止日延长两周。几乎同时,中加基金发布公告,拟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是否终止中加邮益一年持有期混合的基金合同。
两只产品同属偏债混合型基金,即“固收+”策略产品。理论上,这类产品在当下环境中应当受到投资者青睐,债券部分提供安全垫,少量权益配置增加收益弹性,是理财转型后的“进可攻、退可守”选择。
但现实却很残酷,市场用脚投票。
申万菱信宁通六个月持有期混合由资深经理刘敦管理,从10月20日开始发行,原计划11月7日结束,却在近三周时间里认购不足,只能无奈延长募集。
而中加邮益一年持有期混合更为惨烈。成立于2022年初,初期规模超5亿元,但在一年持有期结束后迅速缩水,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仅剩1700万元,缩水幅度近90%。最终触发清盘条款,不得不启动终止程序。
偏债混合的遇冷,揭示出“固收+”产品在经历早期爆发后进入调整期。Wind数据显示,自2024年起,偏债混合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下滑超过35%,清盘数量同比增长近50%。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遇冷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是利率持续走低,债券端收益有限,“固收”难再稳;二是权益市场反弹带来更强的风险偏好,投资者更愿意追逐纯权益类产品;三是行业内产品高度同质化,策略创新乏力,难以形成差异竞争。
一句话,“固收+”的逻辑没错,但投资者的心已经飘走了。
信任的再分配
公募基金的竞争,已经逐渐从“产品之争”,转向“信任之战”。如今,这场战争的天平正迅速倾向头部。
而中小基金公司虽然也有优秀的投资者与团队,但缺乏足够的品牌影响力与渠道资源,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发行市场中脱颖而出。
Wind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场新发基金中,有超过60%的首募资金集中在前十家公募机构,行业马太效应加速。与此同时,约三成中小基金公司在新发基金时募集规模不足2亿元,甚至出现“募不满就清盘”的现象。
投资者对“安全感”的追求,使得资金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品牌;而这些品牌又通过规模、资源与业绩循环强化自身地位。头部与中小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正在变成结构性鸿沟。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