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奋斗二十载?具身智能的成熟周期为何总以“十年”为单位?

“人形机器人如果要出现像家用扫地机器人一样头部的上市公司,至少要用20年时间。”在近日举办的“2025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嘉年华”上,海博(苏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瞿卫新认为当前行业仍需要较长时间催熟。

这一预期相较于上半年被业内普遍提及的“十年成熟期”,其时间跨度又被拉长了一倍。

据了解,自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惊艳亮相2025年春晚并爆火出圈后,人形机器人成为市场争相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被寄予了更高期待,纷纷展望机器人或将在不久后走进千行百业,与人类一起协同工作生活。

然而,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已经在接待表演、工厂装配等场景崭露头角,但具身智能技术要实现大规模成熟落地,仍需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这一过程可能需要5至10年的技术迭代周期。

例如今年3月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指出:当前具身智能的发展依然在早期,如果具身智能模型走到完全成熟(端到端),5年属于乐观,10年后也许才能够成熟。

2025年能否迎来商业拐点?

2025年初,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预测: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2025年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并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如今2025年已接近尾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用化是否已经进入拐点,业内仍存在分歧。但在一些工业工厂里,已经可以看到许多“机器人员工”活跃的身影。

据了解,今年以来,包括智元机器人、智平方、优必选等多家机器人厂商已获得超亿元或千台以上来自制造业领域企业的订单。然而,有业界人士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的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主任、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认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有可能经历像智能驾驶一样发展路径,但目前或只能到智能驾驶L2的水平。

 

据悉,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 International)所界定的标准,L2属于部分自动化,即针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多项操作提供驾驶支援,其他由驾驶者操作。而只有L3级别,才能勉强达到部分情景下的“全托管”条件。但截至目前,L3级智驾系统仍未在汽车行业内普及。

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成熟的时间点,郑军奇称:“我们预计未来2到7年将迎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爆发的时刻,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发展,我们看到智能机器人逐渐进入爆发期。”

大模型为何没有给具身智能带来革命?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胡德波发表观点认为:工业和物流领域是最适合人形机器人去早期落地的场景。据了解,工业场景由于标准化程度高,任务重复性强,有望率先迎来具身智能的应用落地潮。

 

但胡德波也同时指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无法直接上岗连续性的主流水线,只能率先应用于离散型或支线型生产任务工作。

胡德波以开普勒机器人在一家头部车厂实训的案例示范,其机器人通过利用力学、触觉、视觉多模态端到端控制技术,承担了某工件的上下料工作,并实现了上下料,装配、电焊、及完成后放置等一系列任务。然而数据显示当前成功率为90%,意味着机器人依然存在明显的失误几率。

究其原因,整个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各模块的成熟度尚未匹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仍无法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完成从接受任务、自主决策到执行任务的闭环。

据了解,以人形机器人为例,按结构部件划分的关键系统包括机械本体架构(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能源与供能系统、外观与外壳等。而当前人形机器人所展现出的运动能力主要为执行系统中,尤其是关节与驱动系统(减速器、丝杠、电机等)的性能,即人形机器人的“小脑”能力,这也是当前较为成熟的产业之一。

例如根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宇树H1机器人搭载的自研的高性能电机,其峰值扭矩高达360牛・米;清华系企业星动纪元的星动L7机器人的高性能关节模组的峰值扭矩高达400N・m,峰值转速达到25rad/s。

然而,当人形机器人面对复杂场景或执行需要自主规划的任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反映出其在自主决策、环境交互等方面的不足,即“大脑”功能的缺陷。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具身智能产品部副总经理黄庭认为:“以精密运动控制(小脑)和机械系统(本体)为代表的技术已相对成熟,而认知中枢(大脑)的突破仍是产业化的关键瓶颈。加快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必须加速“机器人大脑”的研发与落地。”

 “对比当前的图像模型、文字模型,具身智能的多模态模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胡德波说:“综合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的条件有三个:一是机器人本体能力;二是端到端的控制模型;三是结合数据和模型实现Scaling Law。”

海博(苏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瞿卫新也表示:“作为具身智能基础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中,我们目前仅在语言语义模型取得突破,若要人形机器人真正实现商业化,还必须突破视觉大模型和操作大模型。然而即使把VLA模型打通,还需要非常重要的空间大模型及行为大模型。”

人形机器人还需要跨过多少道坎?

瞿卫新认为,人形机器人要全面进入家用场景中,需要让其像博士一样聪明,像家电一样普惠,才能让人形机器人像如今的扫地一样进入千家万户。“要让家电机器人化,让机器人家电化。” 瞿卫新说。

 

据了解,从当前的价格成本来看,人形机器人仍需要在规模成本和效率方面进行提升。例如近期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推出了入门级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价格普遍在1-3万元人民币之间。其中,松延动力的“Bumi”?售价为9998元,定位为普及型家用机器人;加速进化的Booster K1和宇树科技的Unitree R1 AIR标加为2.99万元。

然而,该类机器人在各大场景中的功能十分有限,尤其是Booster K1和Unitree R1 AIR这两款产品,用户购买后多将其用作二次开发。而这些还只是入门级产品,如果支持复杂动作编程或适用于专门生产场景,其价格往往会突破十万甚至更高。

对此,胡德波揭示了一组数据,根据初步测算,若当前机器人售价为3万美金,每年的维护保养费用5千美元;同时根据机器人性能按8小时续航替代2个班次算,平均可替代人工约1.5人。两者相除可以算出机器人替代人成本约2.3万美元。

而目前,长三角地区用工综合成本每年约8-10万人民币,相当于1.5-2.2万美元。因此,若企业当下开始投资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回报周期约1.6-2年,而欧美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当年即可回本。因此,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国内市场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孵化。

胡德波以此总结出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的要求包括:作业质量、安全、速率、任务覆盖率、空间效率、可用性和投资回报等多方面因素。

瞿卫新指出,产品形成商业闭环需要有三座大山需要逾越:能否在实验室做出来、能否在制造环节造出来、能否在产品推广中卖出来。从样品、产品到商品,每一个过度都是很难逾越的死亡线。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行业因素有哪些?

有市场观点认为,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尚未成熟的重要特征,便是技术路线尚未收敛。而从行业质量规范的角度来看,当前行业标准也尚未统一。

郑军奇指出:人形机器人需经过训练后才能成为可应用的产品,这一点区别于传统产品的出厂即用的模式。因此将涉及到更多产业和步骤,以及包括信息、隐私等安全性问题。

事实上,作为一款将长期活跃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场景,且具有自主功能的机器产品,安全性无疑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长久来看,人形机器人会带来人机协同、自主作业、多模态交互、生命周期等多方面改变,其最重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郑军奇说:“在人机协同的概念下,无法单纯以物理隔离的方法保障安全。因此将会衍生出新的安全概念,即协同安全,其未来的实现路径包括各种规则标准的完善和辅助设备。”

因此,郑军奇预判:行业最终将构建高质量标准的“1+X”模式。即标准质量评估和专用行业质量评估。这套高质量标准将成为国家产业强链动链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瞿卫新则提出,知识产权、标准化都非常重要。“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没有前面的基础,企业无法将产品贸然带到后面的市场化阶段。” 瞿卫新说:“一个是标准化的障碍,一个是知识产权的障碍,标准化上解决技术规范问题、可靠性问题和质量问题;专利则解决竞争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机器人系统首席方案架构师杨洪也曾呼吁,产业界在推动机器人智能化时,应更加注重生态协作与标准化建设。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