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鹏友来开会
谁是监管对象?谁是被监管者?这是振兴中国股市、提升监管质量的首要问题。
据最新报道,证券监管部门“已走访超3700家上市公司,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监管者本来应该盯住风险点,查处违法犯罪,松风一起知虎来,草摇叶响知鹿过。现在怎么一家一家去走访上市公司了?那么,要不要一家一家走访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公募、私募)、散户投资者?
的确,优化上市公司结构、规范公司治理,培育优质头部上市企业,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是股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走访上市公司,帮助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必要。但是,走访它们的不应该是证监部门,应该是政府其它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的任务主要是监管。
如果证监部门按照解剖麻雀的思路,走访有代表性的企业,也未尝不可。但是逐家访、全覆盖,显然走偏了。
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绝对不是监管者走访不够,而恰恰是监管不足造成的。当然,监管机制并不仅仅指中国证监会,而是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专业投资机构、交易所、纪检监察部门、公检法、人大、政协、公共媒体以及个人投资者等各方面。这些监管环节都奏效、都发挥作用,并且相互协同,市场就能够公正、高效、顺畅,定价结果就更加公允,市场吸引力就更强。
当然,证监会作为专门的行政监管部门,必须发挥引领监管之责。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是首要任务,走访企业不是工作重点。实施发行注册制改革,根本目的是解决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而“大走访”是将市场和政府关系拉回到了过去。
我国股市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把上市公司当作“摇钱树”“聚宝盆”,为了帮助本地企业上市,千方百计找监管部门、审核部门做公关,这就异化了企业上市的逻辑,扭曲了企业上市的作业流程。一些上市公司过度化妆,有的甚至造假上市。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靠立体化、社会化监督管理,没有其它出路。
希望证监系统坚持以“监”为主的基本路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