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资方,正在“退出”光伏市场!

央国企资方,正在“退出”光伏市场!

光伏资讯 | PV-info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最少仅需一块钱,即可参股!谁能想到,这句广告词,还能用在新能源公司上?

9月8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德州聚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股权以1元的转让底价被挂出,转让方为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聚盛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6月,注册资本2088.8万元,经营范围一般项目包括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光伏发电设备租赁等。该公司由京能(德城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91%,江西电建持股9%。

而根据山东财经披露的信息,聚盛新能源正在进行增资变更,新的注册资本为2088.80万元,9%的股权对应资本金为188万元。也就是说,虽然转让底价仅为1元,但是股权转让的受让方将需要承担这188万元的实缴出资义务以及股权转让后的债权债务关系,才是9%股权转让的真实成本。

  作为参股仅9%的小股东,江西电建对聚盛新能源的决策影响力有限。在行业可能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选择退出或许也是一种风险管控。

 近年来,多家央企都有剥离新能源资产的动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已有超过25家光伏项目公司的股权被转让,涉及国家电投、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能建、中广核、东方电气等多家大型央国企。

这场转让潮的最直接原因,是光伏项目收益率大幅下滑。随着光伏组件价格持续走低,项目回本周期被不断拉长。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已接近甚至跌破成本线,特别是那些早期建设的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由于装机容量小、发电效率低,其发电收入甚至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除此之外,央国企需要聚焦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早期为鼓励光伏产业发展出台的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使得光伏项目的盈利能力受到挑战。同时,各地对光伏项目的审批、并网等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增加了项目运营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央国企对分散的小规模项目

国家层面已经明确表示要整治光伏行业的“内卷式竞争”,并划出了产能红线。这些政策信号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促使企业重新评估资产组合。

对于行业而言,这场调整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市场的洗礼和优胜劣汰,光伏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