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以来,美豆进入鼓粒灌浆(R5-R6)关键阶段,田间对水分和温度敏感度显著上升。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指出,8月低温、降水偏少的组合使大豆面临冷旱复合胁迫。截至8月31日,美豆优良率录得65%,周度环比-4pct。与作物评级同步,截至9月2日,美豆产区干旱覆盖比例16%,周度环比+5cpt。两项指标的变动暗示作物生长条件边际恶化,亦提示USDA在9月报告中对53.6蒲/英亩的高单产做出温和下修的可能。对比2024年,8月中旬前,产区天气同样“风调雨顺” ,8月USDA报告对单产预估乐观(53.2蒲/英亩),但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干热转差限制大豆灌浆充实度,导致最终单产被下调至50.7蒲/英亩,因此今年9月产区尾部天气风险值得重视。
另一方面,8月下旬开启的Pro Farmer田间调研以七大主产州数千样本点为基础,通过3×3英尺样方法测定豆荚数量。今年多数州记录的豆荚数较去年及三年均值显著增加,Pro Farmer将其解读为“潜在载荚能力强,但灌浆尾段仍依赖水分与病害控制”。从方法论角度,单位面积种子数(豆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相关度较高,但最终产量的解释力还来自“种子数×粒重”的乘积,其中单粒重对灌浆阶段的环境胁迫(高温/干旱/病害等)尤为敏感。作为大豆营养物质的物理载体,高豆荚数更多是潜在产能的物质基础,而非必然兑现的产量保证。例如当灌浆期环境转干或病害加剧时,高豆荚数并不必然转化为实收单产,兑现程度仍取决于天气窗口。因此,结合前述优良率回落及干旱覆盖比例走高的事实,“高豆荚数+灌浆受阻=单产温和下修”可能是9月USDA报告的调整方向。
我们理解9月USDA报告对于新作出口与压榨预估不会做出太多调整。出口方面,8月USDA报告将新作出口预估下调至17.05亿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缺失中国采购背景下的全年出口需求。当前国内仍在大量锁定巴西旧作船期装运,除非中美贸易协议快速落地,否则报告对出口预估的调整空间不大,或在16-17亿蒲区间小幅调整。压榨方面,7月与8月USDA报告将新作压榨预估放到25.4亿蒲,反映美国生物燃料政策对美豆压榨需求的提振。在政策动态没有进一步更新前,9月USDA报告对压榨预估的改动概率也不大。
以8月USDA报告为基础,若最终单产从53.6蒲/英亩回落至52.5蒲/英亩,在8010万英亩收获面积假设上,产量大致减少88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