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IDC产业正在发生几个重大变化

当前,全球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建设正在全面转向规模空前且持续性的资本驱动逻辑,其中数据中心建设、AI Infra、以及电力设施相关的投入尤其显著,有机构甚至将总规模预测高达7万亿美元之高。从国内IDC企业三季报来看,云大厂在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依然稳健,因此以批发为主的IDC业务以及云计算业务依然是主流IDC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且都在这一叙事逻辑下不断强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中国IDC产业有几个关键趋势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项目交付周期出现大幅缩短至6-9个月

当前,智算中心交付的优先级已从可靠性显著转向交付时间,交付时间已成为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客户考量的最重要因素,因为GPU占总拥有成本 (TCO) 的最大比例 (约60%-70%),我国智算中心项目的交付要求已缩短至6-9个月。所以大量数据中心交付预制标准化模块比例都在持续上升,尤其过去2年交付速度显著加快(从12-14个月)。据悉,目前北美大量客户需求对于智算中心的交付优先级,已经按以下顺序排列:交付时间、算力性能、运营性能、成本效率、灵活性和可靠性。比如DayOne在海外就用8.5个月完成了一个100MW项目的专业交付。

更大规模部署与设计规格的变化

当前,全球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加速数据中心建设,产能扩张达到创纪录水平,算力集群达到10万个GPU已经成为重要目标,行业中已经出现了吉瓦级别的订单。为了满足AI需求,数据中心改造将重点关注功率密度、冷却和网络。改造还可能需要修改承重能力和/或楼层高度。这其中还需要关注由于规模提升带来的大量技术创新,包括冷却系统、交付和数据中心架构方面的持续技术突破和应用,以满足AI的需求,此外为了满足集群高效算力需求,电力、算力、网络与数据中心的全面集成与高度耦合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

异构架构与国产芯片的兼容性

比如很多IDC厂商这两年都在积极扩展其基础设施兼容性,从基于NVIDIA的系统延伸到国内算力平台 (如阿里巴巴旗下的T-Head),确保各行业客户的顺畅集成。GDS观察到从通用国产CPU (每机柜2/4/6/8/16个CPU,IT功率容量为5-10kW,采用风冷或液冷)向超节点的转变,后者支持64/384个GPU,IT功率容量为54-350kW,风冷与液冷比例为3:7或2:8。

融资渠道拓宽提升资本开支空间

202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发行的通知,简化了基础设施REITs后续发行流程,并支持已上市基础设施REITs收购同类项目,即已上市REITs可在首次REITs上市6个月后申请新项目。2025年6月18日,南方润泽数据中心REIT和南方万国数据中心REIT项目获批,世纪互联也于11月5日宣布发行人民币8.6亿元私募REIT,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可以说,随着中国IDC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的持续加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此外,可持续性与ESG也催生了大量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液冷、绿色电力成为重要的关键发展方向。行业整合也在全面加速,大型平台型数据中心运营商获得更多订单并得到资本市场更多支持,不断巩固其市场份额领导地位。

|文章来源:中国IDC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