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誉衡药业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86.86%,前三季度净利润达2.44亿元。然而,亮眼数据的背后,是3.77亿元委托理财收益的“强力输血”,占净利润比重高达154.5%。
若剔除这笔收益,公司主营业务实际处于亏损状态。近三年间,誉衡药业的利润波动始终由非经常性损益主导:2022年因资产减值陷入亏损,2023年靠处置资产扭亏,2024年依赖股权处置与政府补助,2025年则转向理财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种“利润拼凑”模式虽短期美化报表,却暴露出主业盈利能力的持续弱化,且理财收益受市场利率与资金需求影响极大,未来可持续性存疑。
营收三连降,集采冲击与新品乏力双杀主业
与利润的“虚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誉衡药业的营业收入已连续三年下滑。2023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从26.26亿元降至16.65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10.36%。核心产品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虽占据80%市场份额,但受集采降价影响,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骤降至10%;另一核心产品普伐他汀钠片未中选第十一批集采,预计2026年销售额将大幅收缩。
与此同时,新产品导入成效不彰:2024年上市的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前三季度收入仅2500万元,未达预期;战略放弃中成药集采的银杏达莫注射液销量持续下滑。公司虽试图通过并购扩充产品线,但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营收增长青黄不接。
研发薄弱与战略隐忧:长期增长引擎缺失
在创新驱动的医药行业,誉衡药业的研发投入长期低于3%,远低于行业8%的平均水平。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虽小幅提升至3.97%,但资源主要集中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创新药布局几乎空白。目前公司在研项目20余个,无一为原创创新药,未来竞争力堪忧。
此外,公司费用管控已逼近极限,销售费用率降至25%以下,主要依赖集采政策带来的被动下降,后续压缩空间有限。若不能通过研发突破或并购整合重塑主业竞争力,誉衡药业或将陷入“理财收益撑利润、主营业务持续失血”的恶性循环。
结语
誉衡药业的财报分化,折射出其在行业变革中的战略迷茫。短期理财收益虽能粉饰利润,但无法掩盖营收下滑、产品断层、创新乏力的深层危机。在集采常态化与创新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公司亟需摆脱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通过产品结构优化、研发投入加码与战略并购,构建可持续的主业增长模型。否则,这场“利润飘红”的盛宴,终将随着市场波动而落幕。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