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三季报的“进”与“退”:营收增长下的利润困境与战略转型

  京东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呈现出一幅复杂的图景:在收入端,总收入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超出市场预期;但在利润端,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58亿元,同比下滑56.0%。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背后,是京东在核心零售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战略平衡与取舍。

  在电商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京东一方面要守住核心零售业务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不得不投入重金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这份三季报折射出中国电商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阵痛与希望。

  业务结构优化:从单一依赖到多极增长

  京东正在努力摆脱对传统优势品类的过度依赖,构建更加均衡的业务结构。

  核心零售业务基本盘稳固,京东零售第三季度收入达2506亿元,同比增长11.4%,经营利润率为5.9%,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其中,零售业务内部呈现出多品类协同增长的良好态势。日百品类表现尤为亮眼,收入同比增长18.8%,约为行业平均增速的4倍;商超品类连续7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服装鞋帽品类增速约为行业的8倍;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品类面临“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高基数压力,增速放缓至4.9%。这些数据表明京东在非带电品类上的深耕已见成效。

  尽管如此,京东在该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并通过线下网络扩张巩固优势。截至三季度末,京东3C数码门店突破4000家,京东MALL开业超20家,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突破100家。

  服务收入成为财报中的一抹亮色。三季度,京东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0.8%,占比提升至24.4%的历史新高。其中,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为257亿元,同比增长23.8%;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为473亿元,同比增长35.1%。这一变化标志着京东从“卖货”向“卖服务”的战略转型进入收获期。

  用户规模与活跃度持续提升。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份突破7亿大关,创下新的里程碑。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40%,用户购物频次同步提升40%以上,显示出用户参与度的显著提高。

  战略投入与利润承压:新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京东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对新业务的战略性投入,尤其是外卖业务的扩张。第三季度新业务经营亏损达157.36亿元,同比大幅扩大。这部分亏损主要源于外卖业务的市场推广投入增加。

  京东外卖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增长214%,环比进一步提速。与此同时,该业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投入收窄”,单均损益持续改善。截至三季度,入驻京东外卖的品质餐饮门店已超200万家,较第二季度新增50万家。

  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表示,尽管外卖业务仍处于战略投入期,但已深度融入京东生态体系,早期外卖用户向其他业务的转化率接近50%。她强调,京东对外卖业务的长期发展视角,目标是推动业务健康发展,保持可持续增长,并希望外卖业务“最终能独立生存”。

  除外卖业务外,京东在国际化布局上也加大投入。京东物流在美国、中东、欧洲等地的业务拓展步伐加快。京东物流在沙特推出自营快递服务JoyExpress,其订单量增长近700%;京东物流美国海外仓获得eBay认证。这些投入短期内侵蚀了公司整体利润,但为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也是影响利润的因素之一。自2017年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京东体系研发投入累计近1600亿元。在“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科技宣布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带动各个产业形成万亿规模AI生态。

  费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战略重心的调整。第三季度,京东营销开支同比增长110.5%至211亿元。履约费用同比增长35.2%至220亿元,研发开支同比增长28.4%。这些投入短期内压低了利润表现,但为公司的长期发展积蓄能量。

  从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的营收,到用户规模突破7亿大关,京东的“进”体现在基本盘的稳固与新业务的快速成长。从净利润同比腰斩,到新业务亏损扩大,京东的“退”反映了战略投入期的阵痛。京东正走在从“供应链企业”向“供应链+AI”双轮驱动的科技企业转型的道路上。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