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批量上调代销基金风险等级,投资者如何应对?

  来源:国际金融报

  记者:李若菡

  今年以来,银行对代销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的调整逐渐常态化。

  日前,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批量上调87只代销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该行年内第4次调整代销公募产品风险等级。

  记者梳理发现,民生银行10月以来也已4次进行类似调整,邮储银行则于近日连续两次合计上调了86只代销公募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

  受访专家指出,此举源于公募基金产品特性、市场环境与监管导向多因素的共振,有利于降低投资者与产品之间的风险错配隐患,未来或将成为常态化调整。

  批量上调基金风险等级

  建设银行公告内容显示,为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建行遵循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定孰高原则,并持续开展产品风险等级动态评估工作。

  具体来看,此次调整主要针对中低风险产品展开。其中,32只原评级为R2(中低风险)的产品上调至R3(中风险),55只由R3上调至R4(中高风险)。建行同时提醒客户,调整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级可能存在与产品风险等级不匹配情况。

  另外,民生银行在11月18日发布公告称,将8只较低风险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上调至中等风险。记者注意到,这已是该行自10月以来第4次、年内第7次上调代销部分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

  邮储银行也于10月29日和11月6日接连作出调整,两次共计86只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上调。

  银行近期调整动作频频,原因为何?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认为,银行此类举措是公募基金产品特性、市场环境与监管导向多因素共振的结果。

  “在产品端,部分基金的投资策略优化或持仓结构调整,直接推升了产品净值波动性;市场端,近期市场波动幅度加大,促使机构重新校验基金的风险收益匹配度。”曾方芳分析道,“在监管端,资管新规等政策框架持续强化‘风险匹配’核心要求,倒逼机构建立动态风险评级机制,杜绝评级滞后于产品实际风险的情况。”

  未来或常态化调整

  今年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第29条指出,商业银行应当独立、审慎地对代销的资产管理产品进行风险评级,确定适合购买的客群范围。产品风险评级结果与合作机构不一致的,应当按照孰高原则采用评级结果。

  建设银行公告中也表示,此次调整是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基金募集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求实施。

  在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看来,未来这一调整可能成为常规操作。从宏观层面看,监管政策持续强化,银行需动态审视产品风险,以履行适当性义务,保护投资者权益。从微观角度讲,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基金底层资产和投资策略的调整,都可能影响产品风险特征,动态评估风险等级有助于银行更好地管理代销产品风险。

  “这一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呈现双向特征。”曾方芳指出,“短期来看,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可能因风险等级上调选择赎回,或需重新评估自身与产品的适配性;长期而言,动态评级机制有助于提升基金风险透明度,从根源上降低投资者与产品之间的风险错配隐患。”

  陈兴文指出,从行业角度看,此举将推动财富管理行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促进市场生态健康发展。

  “投资者则应摒弃‘风险漠视’心态,以适配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性投资,拥抱‘净值化时代’的波动常态。”陈兴文建议道,“同时,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组合,以应对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