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二图

2025第八届Micro LED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大会圆满闭幕

资讯 2℃ 0
2025第八届Micro LED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大会圆满闭幕

11月6日,2025第八届Micro LED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大会在昆山时代皇冠假日酒店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智变赋能,创显未来”为核心主题,汇聚了超100家产业链上中下游核心企业的500余位院士、政府领导、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及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高层,共同在昆山这座“中国显示产业强极”之上,奏响以创新驱动产业“屏”步青云、出圈未来强音。

作为极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之一,大会已连续八年顺利召开,本届大会由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江苏省光电显示产业联盟、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主办,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微发光二极管显示产业分会(CMMA)协办,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恒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耐创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北京舜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众多院士、政府领导、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及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高层莅临现场,超百位企业嘉宾共同探讨Micro LED量产及规模化应用等产业核心热点,助力新型显示技术发展与产业进步。

盛会启幕时,前瞻产业远景

江苏省光电显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薛文进在开幕致辞中提到Micro 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核心方向,正加速跨越从技术突破到规模量产的关键门槛。中国Micro LED产业已取得巨大进展,在芯片设计、巨量转移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上成果显著,正成为全球技术策源地与产业引领者。他进一步肯定了昆山在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因其已构建起从材料、设备、芯片、封装到终端应用的完整Micro LED产业链生态。薛会长希望本届大会能聚焦量产技术攻坚与产业链协同,共同推动构建安全可控、持续进化的Micro LED产业生态。

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理事长、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长暨总经理柯富仁在致辞中讲到,台湾地区在面板制造封装技术以及系统整合上有丰富的经验,与中国大陆在设备材料以及市场空间上高度互补,两岸合作交流必将加速Micro LED生态链融合,共同推动智慧显示应用在更多新场景的落地,共创Micro LED产业更加璀璨的未来。

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在大会上致欢迎词,她提到,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昆山已连续2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特别是今年以来有效应对复杂外部形势,经济运行呈现高基数上稳增长、快转型的良好态势。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坚守,特别是把新型显示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形成了最完备的产业链群、催生了最前沿的创新成果、打造了最开放的应用场景,一座新型显示之都正加速崛起。最后诚挚邀请广大科学家、企业家来昆山共叙情谊、共商发展、共创未来。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余雷表示,江苏作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昆山已形成从氮化镓衬底材料、沉积设备到Micro LED模组应用的特色产业链,在关键技术方面不断积累优势,成为江苏Micro LED产业创新与产业化的“高地”。当前及未来“十五五”时期,省工信厅将一如既往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姝在推介中详细介绍了昆山开发区发展情况,她提到开发区自2004年起规划建设的光电产业园,已形成从上游材料、设备到中游面板、下游模组的完整产业链,汇聚了龙腾光电、友达光电、维信诺等众多国内外领军企业。园区总投资超千亿,产出超600亿元,凭借地处长三角核心的优越区位、“有需必应”的一流营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和应用场景,昆山开发区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能与合作机遇,是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欧阳钟灿发表了《新型显示产业大有可为》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产业突破了从液晶材料合成到高世代产线建设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壁垒,实现了从“缺芯少屏”到全球产能与技术领先的逆转。这一历程中,既有如国产龙头创新打破国外垄断的果敢决策;也有如清华大学在基础材料等领域的源头创新,以及昆山在oled产线上的先行先试。整个发展史证明,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紧密协同,才能在关键战略性产业中掌握主动权、迈向全球价值链顶端。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发表了《Micro LED显示技术的产业化挑战与突破路径》主旨演讲,张院士提到目前Micro LED面临外延、芯片、巨量转移和驱动四大核心挑战。为解决这些瓶颈,张院士团队探索了多项创新路径:如利用人工智能迁移学习模型优化外延生长参数;通过原子级表面控制和应力平衡技术,将晶圆波长均匀性提升至人眼无法分辨的水平;开发低损伤刻蚀与修复技术,并采用AI辅助的激光巨量转移技术,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的转移与修复。他认为未来Micro LED不仅是显示平台,更将在光互联、光计算等非显示应用领域开辟全新空间。

大咖云集:共绘技术“出圈”路径

在主题演讲环节,超十位院士、专家教授及产业链企业嘉宾从Micro LED应用前景、发展布局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观点。

香港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研究教授刘纪美在演讲中提到,Micro LED微显示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形成“单片集成”与“巨量转移”两大技术路径。她及其团队长期专注于单片集成方案,认为该技术凭借微电子工艺成熟度,更适于实现高像素密度显示。通过持续创新,团队成功解决了从单色到全彩显示的关键技术挑战,并推动技术在苏州镭昱实现量产,已成功应用于ar眼镜、光通信等前沿领域。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基LED业务中心长陈明提到,玻璃基Micro LED显示技术凭借其在超大尺寸、车载和智能穿戴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加速产业化进程。他重点阐述了京东方新一代COG玻璃基产品“亮、薄、平、轻、畅”的五大核心竞争力,并展示了其在商用大屏、车载HUD等场景的应用突破。同时,陈总也指出,当前产业仍面临发光效率提升、巨量转移成本控制及终端应用规模三大挑战,呼吁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推动Micro LED在“一大一小”显示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全球下任主席/中国区总裁、福州大学特聘教授严群指出,Micro LED量产面临外延、巨量转移和全彩化等核心挑战。福州大学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检测与键合良率,并前瞻性地提出采用多基色(如RGB加青)方案,不仅能大幅扩展色域、实现更真实的自然色彩,还能通过提升外延片利用率有效降低成本。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秀颀在演讲中提到,Micro LED产业已进入以市场化和商业化为标志的元年,技术0到1的突破基本完成。他结合辰显光电的产业化实践,指出当前核心任务是通过芯片微缩、工艺优化和提升规模效应来推动成本持续下降。随着8K大屏、高透透明屏等量产产品的推出,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未来需依靠全产业链的“破圈”协同与“共生”发展,共同开启产业新篇章。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非显业务部总经理、Micro LED研究院院长秦锋提到,Micro 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其产业化仍面临成本、良率等挑战。天马微电子通过开发全激光工艺,在巨量转移与键合环节实现关键突破,转移效率提升至44KK/小时,键合良率超99.99%,并利用AI混bin技术有效保障显示一致性。公司已规划清晰产业化路径,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重点布局车载与商显领域,推动Micro LED技术迈向普及。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协理杨秋莲指出,当前技术需重点解决光学绕射导致的影像模糊问题,并通过优化TFT设计、提升LED光效及改进光学结构来突破功耗瓶颈。尽管成本仍是产业化挑战,但群创光电将持续创新,致力于让Micro LED透明显示技术融入多元场景,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视觉生活体验。

錼创科技总经理林子旸提到,錼创科技通过开发独特的芯片载板(COC)与激光转移技术,构建了Micro LED从显示到异质整合的量产基础。面对产业化挑战,公司创新性地采用技术授权与建立昆山代工产线的模式,以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创新应用上,錼创已实现5644 PPI的微显示突破,并积极布局ar眼镜、车载显示及光通信等非显示领域,致力于将Micro LED打造为AI时代的关键技术平台。

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正根提到,迈为股份聚焦Micro LED产业链上游,针对TFT与CMOS两大技术路径,成功开发了激光巨量转移、激光键合等核心装备及成套工艺解决方案。其3.5代线设备已实现关键突破,巨量转移良率已达“99.999%”,键合良率正迈向“99.99%”,并与头部面板厂合作推进终试与小批量生产,为Micro LED的规模化量产提供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厦门市芯颖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宸科提到,巨量转移技术是Micro LED产业化的核心挑战,其良率与成本直接相关。芯颖显示聚焦于提升Micro LED制造工艺良率,并开发高效修复技术,目标直指“6个9”的行业高标准。公司已建成2.5代终试线,并在车载透明显示等应用上取得突破,实现了4万nit的极高亮度。他强调,产业链需以面板和终端应用为牵引,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推动Micro LED的商业化进程。

深圳市思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军提到,思坦科技聚焦Micro LED微显示芯片与模组的研发制造,其厦门量产线已建成投产。他重点展望了Micro LED在AR/XR、车载照明与显示、光通信/光互联以及深紫外光刻等超越显示的多元应用场景,并展示了公司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他强调,Micro LED正从单纯的显示技术,演进为服务于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光子平台”,在光互连光通信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利晶微电子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彤提到,MIP技术已在2024年迎来破局之年,其核心在于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协同。利晶微电子通过聚焦芯片设计、巨量转移及自主检测等关键工艺环节的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良率与效率。同时,公司依托材料优化与全链条智能制造,成功推动MIP成本持续下降,使其在室内外显示屏、一体机等应用场景中具备了规模化量产与市场化竞争的实力。

深圳市壹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锦龙提到,Micro LED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量产,检测技术成为提升良率与降低成本的关键。壹倍科技针对巨量转移和单片集成两大技术路线,开发了PL巨量检测、芯片位移量测及外延缺陷检测等核心设备,解决了芯片微小化带来的全检难题。通过将检测前置并融合多技术数据,构建全链条品控体系,为行业跨越量产门槛提供了关键支撑。

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殷录桥认为,Micro LED微显示量产面临异质集成键合的核心挑战,即氮化镓与硅/玻璃基板间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对准错位与热应力失效。上海大学团队通过创新性采用单面胶体填充、温度与尺寸协同补偿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键合良率与长期可靠性。相关成果已在数字投影车灯及3.8寸玻璃基显示屏上得到验证,为产业突破可靠性瓶颈提供了重要工艺解决方案。

苏州智程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刘瑞提到,智程半导体专注MicroLED制造中的金属互联环节,其创新的铜互联解决方案已成功突破1微米节点,有效应对了多层堆叠中的应力与热管理挑战。该技术通过优化电化学沉积工艺,结合专用基材与主动防污机制,显著提升了键合良率与可靠性。公司已为多家行业客户提供验证与量产支持,其开放的实验室平台正积极推动产业链在先进互联环节的协同突破。

星钥半导体(武汉)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叠峰指出AI时代正催生以AR智能眼镜为代表的新一代人机交互方式。他指出,当前Micro LED微显示产业化的核心挑战在于实现低成本、高良率的晶圆级混合键合与全彩化技术。星钥半导体选择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与混合键合技术路线,并构建了覆盖外延至模组的IDM模式,以加速技术融合与产业化进程,致力于为AI终端提供高性能的微显示解决方案。

产业蓝图发布:彰显“江苏场域”实力

在本届大会上,《江苏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隆重发布。

《江苏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是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悉心指导下,由江苏省光电显示产业联盟与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联合编撰而成,更凝聚了全省各地市工信部门与产业链重点企业的行业实践经验。它不仅系统梳理了全球显示产业的脉络与趋势,更深度聚焦江苏,对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进行了精准剖析,清晰勾勒出江苏省重点地市的产业蓝图与创新集群,同时收录了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进展与创新成果,该白皮书将为相关部门、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及咨询机构提供详实的参考,持续助力江苏省新型显示产业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

强强对话:产业趋势深度洞悉

本届大会的高峰对话环节在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和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斌的主持下,本届大会圆桌对话正式召开。

香港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研究教授刘纪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教授、闽都创新实验室副主任郭太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盛东,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协理杨秋莲,錼创科技董事长李允立,思坦科技董事长刘召军,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显示事业部总经理王建民,深圳市壹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锦龙八位产学研领域嘉宾出席参加。

对话嘉宾们围绕Micro LED应用场景、量子点色转换、设备国产化、光互连光通信、背板材料等产业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在技术路线选择、产业链协同降本、人才培养等关键挑战上碰撞出大量真知灼见,为与会者分享了前沿产业实践经验和对Micro LED未来发展的见解。

创新成果荟萃:链动产业生态

本届大会特设创新成果展区,生动呈现从国产化关键装备、面板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友达光电、辰显光电、龙腾光电、錼创科技、恒美光电、梦显电子、远方光电、鹏创达自动化、富泰净化科技、中图仪器十大产业链企业集中展示了透明Micro LED、TFT基 Micro LED、Micro LED手表及智能眼镜、洁净环境、点胶与缺陷测量等尖端装备与解决方案,为Micro LED的规模化应用与产业“跃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因“新”而活,未来因“创”而远。本届大会成功以“昆山”为产业核心场域,以“创新”为贯穿始终的灵魂,生动演绎了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如何在全产业链协同奋进的努力下“屏”步青云,不断突破量产与应用的天花板。大会上各企业展示的从材料、设备、芯片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成果,各位嘉宾在演讲中提到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正是中国新型显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最佳展现。站在昆山这一显示产业的瞭望塔上,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更广阔、更富想象力的“出圈”未来正在到来。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