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效率魔咒”,百奥赛图要来破一破?

创新药的“效率魔咒”,百奥赛图要来破一破?

  “创新药越来越贵,却越来越难做。”

  这是行业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放眼全球,研发投入一路狂飙,但新药上市的成功率却连年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反摩尔定律”。钱砸得越多,药却不一定越快上市。对于跨国药企来说,这是头号难题;对中国Biotech来说,更是生死考题。

  出海浪潮里的中国药企

  过去几年,最热的词莫过于 BD(对外授权合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在全球创新药BD大单里已经占到40%以上。要知道,四年前这个比例还不到5%。从“陪跑”到“主角”,中国创新药的身份变化几乎是跳跃式的。

  当然,中间也有插曲。美国政坛一度传出“要限制中国药企出海”的声音,让市场短暂紧张。但现实是,跨国药企根本离不开合作。专利到期潮逼近,他们急需新分子填补管线,而中国的药企恰好能提供。

  百奥赛图:从“小鼠模型”到“抗体平台”

  在这股浪潮里,百奥赛图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存在。它不是靠一两个明星药物,而是靠平台起家——从靶点人源化小鼠到“千鼠万抗”抗体库,硬是把临床前研发的效率问题搬开了一点石头。

  简单说,以前一个抗体分子从发现到PCC阶段,可能要五六年;而用百奥赛图的平台,12-18个月就能完成。速度和效率的差距,足够让很多合作方心动。

  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短短几年里签下280+合作协议:别人还在为怎么“出海”发愁,它已经把抗体库“卖到全世界”。

  “抗体+”的新玩法

  如果说前20年是单抗药物的黄金时代,那接下来的20年就是“抗体+”的时代。抗体+双抗,抗体+ADC,甚至抗体+核酸递送……玩法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大。

  百奥赛图显然不想错过。就在今年9月,它和默克的第三次合作,就和核酸递送系统有关。这意味着,它的抗体平台正跳出传统范围,去跟LNP、细胞疗法、AI研发工具结合,探索新可能。

  写在最后

  有人说,百奥赛图像是创新药行业的“台积电”,专心做底层技术,赋能别人去造“重磅炸弹”。也有人说,它更像一家“抗体超市”,客户需要什么分子,货架上直接拿。

  无论哪种比喻,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在全球创新药寻找效率、追求差异化的当下,中国企业不仅在追赶,还在用自己的方式提供答案。

  也许,创新药的“效率魔咒”,真的需要从百奥赛图的“靶点人源化小鼠”和“全人抗体分子库”说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