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孙汝祥 夏欣 北京报道
46次提及“科技”,12次提及“科技创新”!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科技及科技创新的重视不言而喻。
《建议》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要“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受访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作为资本市场最具“包容性、适应性”的板块,科创板凭借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十四五”时期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展望“十五五”时期,科创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更是大有可为,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也必定能够担当好赋能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担当赋能科创使命
10月28日,《建议》全文发布,其中,“科技”出现了46次,“科技创新”出现了12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领域亦有明确要求。
“相较以往,《建议》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为全面,更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记者总结道。
《建议》提出,要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赵锡军认为,一个可以源源不断输出原始创新成果,并能市场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离不开资金与人才的支撑。“科创板凭借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正可以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并购重组等支持,也可以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充分激励。”
在赵锡军看来,2019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也为多层次资本市场补上了一块重要的短板,更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的一个杠杆。
在科创板之前,其他板块都要求上市企业必须满足一定的盈利条件,而科创板并不完全以企业历史盈利为标准,同时也包容、支持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上市。
“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评价理念和体系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即从过去更关注企业过往确定的业绩,转为更看重企业未来的价值创造的能力和发展前景。”赵锡军表示,后者显然更契合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建议》提出,要“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科创板则无疑是资本市场所有板块中最具包容性、适应性的。”赵锡军如是强调,
“展望‘十五五’时期,科创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大有可为,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也必定能够担当好赋能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赵锡军如是说。
“作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资本市场平台,科创板正处在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大好窗口期。”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运森持有相似观点。
陈运森表示,《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而科创板恰恰具备“服务硬科技、支撑产业化、推动资本化”的三重特质。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红筹及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上市,通过注册制机制下的市场化定价、严格的信息披露和持续监管,为高研发强度企业提供了直通资本市场的通道,同时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了桥梁。”陈运森表示,科创板释放了金融改革红利,市场韧性与活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成就显著
事实上,科创板在提升支持科技创新能级方面的实力,已经在开市6年多以来,包括“十四五”时期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科创板开市6年多以来,最大的成就是构建了一个以‘硬科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优质科创企业上市,提升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田轩认为,科创板通过注册制改革试点,大幅降低了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同时,科创板推动了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包括更加灵活的上市标准、更具包容性的估值体系以及更加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十四五’时期,科创板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陈运森表示,5年来,科创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科创板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协同联动,带动新兴产业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跨越。
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十四五”期间,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9家,其中40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5家适用第五套标准。研发方面,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3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在科创板的带动下,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时期接近翻番。其中,142家集成电路企业,形成完整的半导体芯片产业链;226家生物医药企业,科创板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260家高端制造、61家新能源企业,成为引领新兴领域发展的链主和中坚力量。
“资本市场尤其是科创板对公司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强大助力,不仅为科创企业提供重要融资渠道,更是一个集关键资金支持、友好制度环境、有效市场激励和产业生态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科星图董事长许光銮认为,科创板通过市场化、制度化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创企业在发展初期最核心的“钱从哪里来”“激励如何做”“风险谁来担”等问题,为公司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提供了可以形成“燎原之势”的沃土。
“总体而言,科创板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了从制度探索到体系成熟的跨越,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为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支撑。”陈运森总结道。
改革持续深化
展望“十五五”时期,“深化改革”仍然是包括科创板在内的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在全球格局和科技创新趋势深刻变化的今天,无论是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只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
10月24日召开的证监会党委(扩大)会议则明确提出,要深化科创板改革。
“期待科创板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制度改革,优化上市标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强化对‘硬科技’属性的精准支持。通过多层次的融资工具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田轩同时表示,希望科创板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跨境技术合作,打造国际化创新生态圈,助力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陈运森也建议,要发展长期投资主体,将成长性的国际高科技企业引入中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向科技创新企业持续投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要完善无形资产估值、成果质押政策,解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化过程中遇到的估值难、质押难问题。”陈运森认为,此外,应推动产业基金、主题板块与区域科技园区联动,强化产融、产学、产研的协同,进一步提升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的品质和效率。
“为了进一步打通‘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的堵点痛点,首先要继续推动金融资源向高科技企业集聚,加快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入市。其次,对高科技企业人才的激励,也有更精准化的提升空间。”赵锡军如是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