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投资”赚3.16亿 苏州高新称继续做大非房板块

靠“投资”赚3.16亿 苏州高新称继续做大非房板块

观点网 虽然苏州高新中报显示营收下滑,但投资给其上半年业绩贡献了不少利润。

据苏州高新近期公布的半年度报告,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59亿元,同比下降50.40%;利润总额1.77亿元,同比下滑67.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23.17%。

苏州高新于公告中解释,营业收入变动是因房地产销售结转减少。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宋才俊于说明会上回应,公司将继续做大非房板块,提升新兴产业营收及利润占比,进一步优化营利结构。

苏州高新处于转型的关口,对未来利润增长点方向,副董事长、总经理沈明称,公司将聚焦绿色低碳、医疗器械产业园的运营与产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增厚投资收益,以“园区运营+资本赋能”广泛链接区内外产业资源,驱动主业集群发展,打造“新兴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

园区运营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近年来,苏州高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园区运营、新兴产业投资等业务占比,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园区运营+产业投资”双轮驱动战略,构建“以投促招、招投联动”的双向驱动机制,聚焦绿色低碳、医疗器械等公司转型方向。

同时,通过投资布局高端装备、AI、半导体、芯片等新兴产业,形成与产业园运营高度协同的产业储备。

半年报显示,在产业园运营方面,苏州高新仍聚焦“医疗器械”、“绿色低碳”两大产业。其中,绿色低碳产业园载体面积12万平方米,医疗器械产业园载体面积149万平方米(其中在建面积39万平方米)。

上半年,苏州高新的绿色低碳领域招引企业超20家,医疗器械领域引进项目超120个。医疗器械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和在建载体共有6个,总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当前,苏州高新已投入运营的载体为产业园1-4期与产业园6期,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在建载体为产业园5期,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年内交付。

宋才俊介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医疗器械产业园已投用1-3期载体基本满租,绿色低碳产业园一期出租率75%。绿色低碳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分为多期开发,部分为2024年以来新投入运营的项目,目前仍在有序招商中。

投资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苏州高新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期内公司投资收益高达3.16亿元,而在上一年苏州高新的投资收益约为2.13亿元,同比增长48.38%,该公司称期内投资收益增加主要因“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增加”。

沈明介绍,苏州高新以资本赋能驱动新兴产业创新升级。通过“战略投资+产业投资+定增投资”立体式股权投资体系和融资租赁等债权投资途径,满足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对于资金和资源的迫切需要,分享被投企业成长和产业升级红利;通过并购重组、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放大资本价值,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苏州高新通过战略投资杭州银行、江苏国信、东方创业等企业,一级股权投资培育新兴产业,利润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收益占比不断提升。公司将持续挖掘优质项目,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促进转型升级。”

据了解,在投资方面,目前,苏州高新已形成战略投资(对被投企业以权益法核算)、产业投资(通过基金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定增投资(参与高成长性企业定向增发)三大模式。

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高新存量投资项目累计出资金额超55亿元,产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具体来看,在战略投资方面,上半年,苏州高新完成江苏国信项目股权收购,通过权益法核算取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其中,杭州银行约1.81亿元、江苏国信8578.04万元、东方创业514.80万元、苏高新创投666.78万元。减持金埔园林部分股权,回笼资金1607.48万元;年内取得杭州银行、中新集团、江苏国信、融联基金、东方创业、华泰柏瑞基金、金埔园林分红款合计8187.89万元。

产业投资方面,目前,苏州高新自营基金5只,总规模10.98亿元;参股基金12只,认缴出资12.28亿元;共计撬动基金总规模超116亿元,参股了文德数慧(AI数据服务提供商)、莱斯能特(MEMS传感器)、海光芯创(通信领域光模块产品)等企业。

比如,苏州高新的生物医药母基金,参与投资了美创医疗和产业子基金苏州高新战新生物医药基金、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成长基金。

一级股权投资方面,苏州高新于上半年参与投资苏新晟能;完成昊华科技、佰维存储定增投资,出资金额2000万元;并且完成川能动力、景嘉微项目的部分退出,回笼资金4025万元,收益率近15%。

苏州高新于公告中披露,报告期末,其参股股权投资企业共94家,主要涉及股权投资、基础设施经营等行业,主要参股企业包括华能苏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