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王婧涵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11月21日至23日,2025中国(江西)航空产业大会在景德镇举办,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会上获悉,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当前,我国正经历从低空装备技术追赶向局部引领的关键转变。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69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了登记注册,备案产品3191种,超过478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
分区域看,目前深圳、成都、南昌等城市已形成低空产业集聚态势,在无人机物流、载人出行、低空旅游等领域培育出多个新业态。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深化和基础设施完善,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以低空物流场景为例,2024年我国新开低空物流航线超140条,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达480亿单。据行业预测,到2035年我国无人机物流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20%左右。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当前全球航空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加速与航空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对此,应深化航空产业集聚化发展,以重点型号研究为牵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专业化航空装备研制基地,强化区域协同,提升供应链配套能力和数字化生产水平,建设好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营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