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成市场风暴眼 AI泡沫争议愈演愈烈

  □王雪青 王昱炟

  英伟达,作为全球科技股的估值锚,在一片质疑声中,近期成为了市场风暴中心。

  11月21日,一篇名为“揭穿6100亿美元骗局的算法:机器智能如何曝光AI行业的循环融资骗局”的文章,迅速在全球社交媒体中流传。英伟达刚发布亮眼财报后不久,股价却急转直下,美国科技股集体走弱,A股科技板块也随之大跌,引发市场三重疑虑:英伟达财报造假了吗?美股科技泡沫要破了吗?A股科技行情见顶了吗?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总体来说,这场从美股传到A股的地震,背后既有谣言式冲击,也蕴含着流动性问题,但多数受访人士仍然看好AI长期发展趋势。

  英伟达遭“庞氏骗局”质疑

  这场风波最初来自一位在美国社交媒体上较为活跃的“金融市场独立研究员”Shanaka Anslem Perera。他声称,算法发现英伟达财报的账面数据存在“严重矛盾”。

  具体包括:公司应收账款高达334亿美元,一年暴增89%,款项回收周期延长;库存暴增32%至198亿美元,与芯片短缺的说法相悖;现金转化率仅为75%,远低于半导体行业标准。并且,这些异常是“AI算法发现了人类没发现的欺诈”。

  同时,美国AI巨头之间的循环交易也让投资者对行业真实需求产生疑虑。“目前AI行业的资金循环网络规模高达6100亿美元。”上述文章称,“这个循环是:英伟达投资AI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承诺云服务支出、云提供商购买英伟达硬件、英伟达确认收入。然而,由于最根本的经济活动——即能产生利润的AI应用——仍然不足,现金从未完成完整的循环。”

  针对以上质疑,一份分析报告认为:“上述推论存在断章取义和误读。将一家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的科技巨头的正常运营资本增加(应收账款和存货随营收同步增长)恶意解读为‘虚假营收’和‘欺诈’,刻意忽略了营收规模扩大和新产品备货的商业常识。”

  有意思的是:尽管Perera在其个人简介中使用了系统架构师、AI行家等头衔,但调查显示其核心职业身份是“斯里兰卡宠物托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上述分析报告认为:“英伟达股价在财报后先涨后跌的波动,是财报季常见的利好出尽现象。而将正常的市场博弈解读为‘发现欺诈’,纯属危言耸听。”

  “英伟达造假的概率较低,且没有必要。”明泽投资董事长马科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财务数据的逻辑关系来看,其符合会计标准,对生态构建具有正向意义。英伟达目前的领先地位在中短期内难以替代,具体体现在硬件产出的系统化能力,以及在AI市场和3D模拟领域的市场优势。其长期积累的仿真数据,将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进而夯实财务估值基础。”

  下跌背后:政策与流动性共振

  近日,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高盛集团合伙人约翰·弗洛德表示,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在就业数据参差不齐后能否降息存在疑虑、并且担忧科技股估值过高和技术面因素,短线资金或持续抛售。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鹰派信号催化下日益凸显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或是科技股下跌的重要推手。美国时间11月20日,美联储理事迈克尔·巴尔表示,当前通胀率仍高于2%的政策目标,“考虑进一步降息时必须极端谨慎”。随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概率骤降至30%附近。

  然而,11月21日开盘前,纽约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突然发话:“鉴于当前政策略显紧缩,美联储在近期仍可降息。”上述表态直接使得市场情绪回暖,但有市场人士分析,接下来多空资金还将根据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进行博弈。

  科技股行情仍可看高一线

  从美股机构近期披露的第三季度末持股报告(13F)来看,多家顶级投资机构已不约而同地从英伟达等高价科技股中撤离,“大空头”原型迈克尔·伯里、传奇科技投资人彼得·蒂尔、桥水、软银、瑞银、巴克莱、美国银行、瑞银集团、蒙特利尔银行、汇丰控股、花旗集团等都在调仓换股。

  近日,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就“AI投资泡沫争议”发表观点称,当前美国AI相关股票的高估值可能有两个载体,一是投资者对AI未来长期的盈利增长过度乐观,导致股票价格相对当前的盈利偏差很大;二是当前由资本开支推动的盈利本身就不可持续。

  “科技股泡沫破裂的催化剂可能来自以下方面:芯片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可能打破技术壁垒,导致芯片价格下降;或者AI大模型的实际经济效益不及预期。”彭文生表示,“但科技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不同,前者的破裂虽然在短期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但可能有利于长远的、宏观层面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11月21日晚,摩根士丹利基金发表观点称:“对于AI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性问题,最悲观情景是资本投入过度超前,但随着AI应用的不断推出,投入与产出终会达到平衡;同时AI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未改变。”

  同日,联博基金表示:“无论如何,美联储仍将维持适度宽松,以应对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温和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将持续带动资金涌入包括中国股市在内的新兴市场,这样的结构性趋势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