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恬/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钟恬
2025年的香港创业板,因为打新出现万倍超额认购火了一把,但是事实上,香港创业板存量上市公司数量与总市值持续萎缩,“仙股”遍地。局部狂热难掩整体颓势,这种极端的现象,正使市场重新审视香港创业板的定位与出路。
打新狂欢与存量遇冷
2025年香港创业板的“热”,体现在“打新狂欢”。
今年港股IPO市场热度持续攀升,9月份大行科工以7558.4倍的认购倍数刷新港股纪录,成为当时的“超购王”。不过,这一纪录很快被在港股创业板上市的金叶国际集团超越。金叶国际集团1.15万倍认购,大幅领先于大行科工,成为港股IPO历史上首只突破万倍认购的新股。此外,作为今年首家登陆香港创业板的企业,金叶国际集团在10月10日上市首日获得市场热捧,当日收盘暴涨330%。
与打新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创业板存量上市公司成交与市值缩水的严峻现实。
Wind数据显示,香港创业板指数推出时为1000点,曾经在2007年7月上触1823.74点,之后一路震荡下行,截至2025年11月21日收盘仅为19.69点,较峰值跌幅超过91%。
截至2025年11月21日,香港创业板有上市公司312家,总市值约763.78亿港元,平均每家公司市值仅2.45亿港元。相比之下,港股主板有2353家公司,总市值高达80.52万亿港元,平均每家公司市值为342.19亿港元。创业板公司数量占港股上市公司总数量为11.71%,而总市值占比仅约0.09%。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创业板对整体市场成交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5年以来整个创业板市场总成交额只有308.67亿港元,日均成交额仅1亿多港元。统计显示,总共有264只创业板个股今年以来成交额不足1亿港元,占比达84.62%,环球大通集团、大地国际集团等个股今年以来成交额甚至不足100万港元。
由于流动性问题,大量公司股价已不足1港元,截至11月21日收盘,总共有279只个股股价低于1港元,占比达89.42%,一批个股长期在0.1港元至0.5港元的“仙股”区间徘徊。
资深市场人士桂浩明认为,香港创业板从推出之初,设计对标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但一开始就存在两个短板:其一,虽然其以纳斯达克为参照进行设计,但香港与美国在市场环境尤其是投资者结构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这套对标设计并不完全适配香港市场的实际情况;其二,早期内地优质科技企业倾向于选择赴美上市,也导致香港创业板推出后,始终面临优质企业短缺的问题。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杨玉川指出了香港创业板局部热度背后的隐忧:“金叶国际集团上市大热主要是受市场环境较好、有热钱追捧等技术性因素影响,并不能说明香港创业板有起色,也没有改变香港创业板日益边缘化的趋势。”
“香港创业板缺乏一批能够从‘丑小鸭变天鹅’的公司,上市企业普遍缺乏持续的高成长性,这些因素是其低迷的核心原因。”杨玉川说。
退市与转板高发
在这种“寒气逼人”的环境下,一批香港创业板公司黯然退市。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香港创业板累计有9家公司退市。
转板成为优质企业的核心出路。近期,大洋环球控股成功转板香港主板,成为第二家通过简化转板机制登陆主板的创业板企业,其转板过程极为高效:7月10日递交转板申请,10月22日获原则批准,11月3日便正式在主板挂牌交易,仅耗时3个多月。
而2月18日登陆主板的比优集团,是2024年简化转板机制落地后,在新规下首只成功转板企业,耗时约6个月,业界认为其转板成功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不仅验证了港交所改革的成效,还为后续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除了大洋环球控股、比优集团成功转板外,大唐黄金、有赞也已向港交所提交转板上市申请,其他香港创业板公司包括易和国际控股、尝高美集团等也传出了转板意向。
不过,从历史经验看,能成功转板的香港创业板企业只是少数,多数企业难以达标。香港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温天纳深有感触:“优质企业的离开,反而加剧了香港创业板的边缘化,因为留在香港创业板的大多是业绩不佳或质地较差的公司。”
在温天纳看来,香港创业板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升企业质量、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进而改善板块流动性。“如果不着力提升企业的质量,不给优质企业转板提供更顺畅的发展路径,一直让它处于当前的状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杨玉川也揭示了转板的“双刃剑”效应:“香港创业板缺乏投资者关注,长期低迷,融资功能薄弱,阻碍了优质创业板公司的融资发展,因此需要给优质公司一个转板的出口,让它们可以更好发展。但优质公司的转板又加剧了香港创业板自身的空心化危机,使得其陷入好公司更少、关注度更低的循环。” 杨玉川坦言,这个矛盾不易解决。
业界建言破局之道
面对香港创业板的深层次困境,业界专家普遍认为,零敲碎打的修补已无济于事,必须从根本上重塑其市场定位,推动一场系统性改革。
对此,温天纳认为,香港创业板未来的出路很可能是与主板合并,或者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在他看来,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香港创业板的定位非常尴尬――港股主板已经能为各类企业提供上市平台,尤其是未盈利企业也有对应的上市通道,这让香港创业板的独特性越来越弱。“或许可以考虑让香港创业板成为主板的一个辅助交易市场。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超过20年,香港创业板究竟何去何从,我个人觉得还是要让它在规范程度、企业质量等方面向主板看齐。”
“在香港搞创业板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性,定位问题仍需深入研究。”桂浩明说,其以德国创业板最终选择关闭为例,指出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市场生态的支撑。“目前来看,香港市场中最活跃的仍是主板。香港要办好创业板,需要结合自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特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调整。”

发布评论